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 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3、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学习重点 目标1、2
学习难点 目标3
学习方法 朗读法、图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一、 直接导入
二、 明确读音、感受节拍
1、 三生朗读,注意读音、节拍
2、 他生补充
3、 教师明确
字音容易解决,学生未将节拍读出,或者说就不愿意用心读,固定称呼、名称等是划分节拍的依据
三、 翻译
1、 结合课下注释给小伙伴翻译第1段
2、 学生翻译、老师提问、他生补充
3、 以此类推解决2、3段
4、重点字词 物理、但、性、盖
5、明确重点注释、纠正课时练翻译中的不准确答案,性——特点、可——怎莫能
6、学生齐读课下注释、翻译
第二课时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2、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一、 回顾导入
二、 默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
人物 考虑因素 寻找方位/方向 结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学生回答“考虑因素”时读了大段原文,不够简洁,结果回答的不明确,问题指向不明,可以改为 考虑因素(用最简洁的词语回答),结果(寻找结果)
人物 考虑因素 寻找方位/方向 结果
僧人 石性 水性 原地(沙上)下流 未果
讲学家 石性 沙性 原地(沙下) 未果
老河兵 石性 沙性水性 上流 成功
老河兵为什么成功了?他的成功来源于什么?
学生:他考虑的深,来源于生活——凡河中失石
教师:其一、其二强调的是考虑的因素多,不是考虑的深,我至今不明白学生为什么回答考虑的深。实践出真知
三、 深入探究
1、 讲学家笑什么?这是什么样的笑?你能否找出典型的语句将其读出来?
学生回答只回答出第二问,嘲笑
教师:僧人的不深思熟虑、盲目行动。闻之笑曰、尔辈不能就物理、不亦颠乎。
然后指导学生单独朗读
2、讲学家笑什么?这是什么样的笑?你能否找出典型的语句将其读出来?
学生回答只回答出第二问,嘲笑
教师:讲学家的空谈事理、不切实际。又笑曰、不更颠乎。
然后指导学生单独朗读
2、 那我们在读与僧人的语句的时候应该带着什么语气去读?
学生回答不出来
教师:竟 读出惊讶 ,寻十余里无迹读出疑惑
3、 文中老河兵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与上流。”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个推断过于绝对,你的看法呢?请于同学讨论
学生回答不上来
教师:分析多种情况,石头呆在原地表面、沙下、下流,依次得出要考虑不同因素的变量,即使同一个因素,当情况发生改变时,结果就会变化。
反思
1、 学生对字词、翻译理解较好
2、 学生对其一、其二理解有偏差,其一、其二强调的是考虑的因素多,不是考虑的深,
3、学生不愿意读书、思考,更不要说深入思考了,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他们搭一个更好的梯子,问题指向更明确一点。
4 缺少归纳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