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现象是基于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努力与成功成正比。
而实际上,无论是针对大的人生目标还是工作中的小任务,努力与否都对实现目标或者完成工作的几率基本上毫无意义。
努力,不仅对实现目标没有任何帮助,大多数时候,还会成为取得进展的阻碍。原因之一是当人们用努力工作麻醉自己时,实际上是在用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的工作来折磨自己的肉体和精神,让自己的肉体和精神都处于崩溃的边缘,从而获得一个借口——逃避思考的借口——我已经如此努力了、已经精疲力尽,实在没有余力去思考了。另一方面,他也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虚假的平衡——我已经这么努力了,结果应该不会太差吧。这其实是一种投机心理。
影响成功几率的要素很多,无论是目标是否清晰明确、路径是否合理、方法是否得当、专注力是否足够……都是需要不断地觉察、思考和调整的。当我们沉迷于努力当中,就自动屏蔽了我们最大的能力——觉察和思考。
原因之二,是另一个认知误区:自律是一种伟大的能力。
其实,自律是一个伪概念,仅仅是一碗鸡汤。所谓自律,只是人们在认知能力不足的时候,对那些沉迷于自己认为枯燥、艰苦的工作中的人的状态的想当然的认知闭环。本质上,跟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雷公电母用来解释打雷闪电这种自然现象没有区别。一个明显的矛盾在于,沉迷于工作、手艺等等传统文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就是自律;沉迷于游戏、戏曲、社交等等就是玩物丧志。
而且深信自律这种伪概念的人,必然会深受其害——职业运动员鲜有可以健健康康退役的、鲜有在退役后仍能保持身材的,最自律、最努力的学生一般都是成绩中上、思想僵化、反应迟钝、浑身小毛病的……而最优秀的运动员,反而可以长久地保持健康、最优秀的学生反而是那些爱好广泛、学习像玩儿一样的。这其实无关天赋——如果说是天赋的话,那么天赋就是认知能力。或者有时候是运气。
所有的自律或者玩物丧志,其实都不过是人们从活动当中及时、确切、持续地获得了反馈而已。积极的反馈既强化了目标,也强化了动机,同时也强化了路径。于是特定的活动便成了人们获得乐趣或者利益的最方便的途径,慢慢形成了路径依赖,也就是看起来的沉迷或者自律。那些寒冷的冬天的早上坚持晨跑的人、酷热的夏天在闷热的健身房撸铁的人可能最容易理解什么是自律——促使他们走出温暖的房间投奔寒风,或者离开空调房间去挥汗如雨的,压根不是什么毅力或者自律,而是诱惑,是跑步或者撸铁带给精神和身体的感觉、是对未来的预期、是对评价的预期……是一切可以满足他的需要、给他带来快乐和满足的东西,就是没有对抗痛苦的决心。
需要指出的是:每个人追求的乐趣是有区别的,有的是虚荣心、有的是健康、有的是金钱、有的是自我成长、有的是活动本身的乐趣……我认为,只有能从活动本身获得乐趣的人,才可以真正表现出近似我们理想化的“自律”的状态。
想要获得乐趣,我们肯定首先必须是“胜任”这项活动的。也就是说,无论在体能还是智能方面,我们对所从事的活动都保持着一定量的冗余。其次,这项活动还一定是要有挑战性的,完全没有挑战性,必然会无聊,就谈不上乐趣。第三,最关键的是要有及时、确切、持续的反馈。就像游戏里的涨分、升级、装备、皮肤,或者学习中的进步、分数、名次、表扬。
因此,获得所谓自律能力的关窍,不是意志力,而是保持轻松感、挑战性和对反馈的敏感。而避免陷入努力的迷局,要点恰好也是如此。
获得或者保持轻松感的关键,就是降低难度、降低工作量和工作时间,也就是把难度和量降低到跟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水平,让自己的心智、精力和体能都保持一定的冗余,让自己稍微用一点力就可以完成。
这个事实可能非常反本能,但事实就是事实,谁也无法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