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送媳妇去矿上上班。出了矿区,就距阳(城)沁(水)两县交界处没多远了。早就听说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近年来复建了位于该村村中的明代古堡――湘峪三都古城。
于是索性便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自骑游”。
经过二十分钟的车程,来到了目的地。
先对三都古城作一番介绍吧:
湘峪古城位于晋城市沁水县东南方向大约50公里左右郑村乡的湘峪村,是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尚书孙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兄弟的故里。
因孙鼎相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又任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其故居便称“三都堂”,湘峪古城又为其亲自主持修建,所以湘峪习惯上又被人们称作“三都古城”。湘峪,原名相谷,因为村周山环水绕,故而在村名中加入了“氵”和“山”,是谓湘峪。湘峪“三都古城”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00-150米,占地面积约32500平方米。它四面环山,风景优美。远望去,屋依着城,城偎着山,粗犷雄伟,享有“中国北方乡村第一明代古城堡”的美誉。
以上五图为城堡外景,城墙长约二里,分为五个镜头角度才拍完整。气势恢宏的古堡,可见当年工程量的艰巨!
城堡外的护城河,在朝阳的照耀下,碧波荡漾,偶尔可见三五成群的金鱼水中畅游。
过了护城河上的仿汉白玉桥,就是古堡的东门。门楼高约十米,门前是现代各级政府部门授予的名誉碑。
进入门楼,踏上三十级石头锻造的石阶,向东望,便是一条幽静曲折的小巷。步入巷内,一侧临河是城墙垛子,一侧就是一排二三十余间的小房子,可能是兵马的马厩,屋内光线昏暗,可见五尺长一尺方的、用来喂马的石草料槽。
进入城内,明、清、民国三代的民居保存得完好无缺,基本上没经过大的整修。纵观这些古建筑,以“石”为主体,石街、石巷,还有整齐的古砖筑就的坚不可摧的民宅。
现在城墙上,对面的具有现代气息的村委大院和村民娱乐广场,是古老历史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咔叽一下
湘峪古城建于明末崇祯七年,分内、外两城。内城主要环绕村中民居。外城墙则依山势而建,高5-25米,宽4米,周长约760米。外城辟有三门:东曰“迎晖门”,西曰“来奕门”,南曰“宸薰门”。南城墙沿村前溪流走向,在岸边悬崖峭壁上砌砖垒石,建有角楼、藏兵窑洞、马厩、马夫居住窑洞以及挡水墙等,窑洞的建造同样因地制宜,上下层叠,相互联通,既可屯兵,又可储存兵械,大大地提高了防御能力。而这层层密密的城窑,也为湘峪古城得了另一雅号——“蜂窝城”。
沿着城墙边的台阶而上,就是古建庙宇群,来一波吧!
现在再说说三都古城的规划布局:
湘峪村中的建筑规划布局为“棋盘式”,东西向两条大街和南北向九条巷道将其分割有序。村中古民居保存尚好且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都堂、双插花院、帅府、天绘图院、棋盘四院、金鸡院、望景楼、绣楼、书房院等。
要论湘峪古宅,当然首推"三都堂",这不仅仅是其主人孙鼎相的声望和在村人中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还是由于它本身建筑的独特性。由上悬"文武衡鉴"匾额的东南角门西折而进,不几步就到了"三都堂"的正门,正门木刻匾额上为"四部首司",匾额下部则记载:"吏部稽勋司郎中、前文选考功验封稽勋暨礼部仪制司各员外、礼部主客、兵部武选、工部营缮司各主事孙鼎相第"。"三都堂"的正房名曰"了望楼",俗称"看家楼",楼共五层,高约20米,面阔三间,以条石为基础,条石上则通体青砖砌 筑,硬山楼顶,覆以灰瓦,巍峨耸立、雄伟壮观,在整个村居中无疑是鹤立鸡群。它的外墙以极具艺术性的垂花门式砖雕装饰拱形楼门及窗子,简洁、大方,是湘峪明代古民居的一大特色。
"双插花院"是湘峪村又一座很有特色的院落。该院主楼坐北朝南,院子东北、西北角各建四层高楼一座,而正北中间堂房却只建三层,形成两边高、中间低的高低错落样式,其外观恰似一顶古代双插花的官帽,因此便被称为"双插花院"了。
因为古堡正在整修工程期,所以很多上述古宅未曾领略风采。
城墙上俯瞰,近代与当代风格的民宅建筑。
由于景区建设日趋完善和对外宣传,引来几批剧组前来取景拍摄。这不,某剧组正准备入驻古堡,开机拍戏。
一个小时的匆匆游览,收获不大也不小。来!自拍臭美一个
骑车行驶出景区,咔叽最后一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