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原来计划带女儿出去玩,妈妈一大早打来电话,说要来我家,接到电话的我心里一沉:完了!肯定和爸爸吵架了,而且问题还不小!
在忐忑中等待着,妈妈带着一脸疲惫和痛苦的表情来了,坐在沙发上边哭边述说事情的缘由。
起因是爸爸不小心错拿加了辣椒的包子,妈妈没有提前告诉他没有加辣椒的包子分开放着,因此对妈妈破口大骂。我深知沉浸在愤怒中的父亲,语言的杀伤力有多强。妈妈此刻感受到的屈辱也是强烈的:辛苦做了,还要被骂得那么难听,自己的存在价值被人贬低,被人藐视。
老公见情况不妙,知趣地带女儿出门去了。我留下来继续面对妈妈的情绪。说实话,我内心是烦躁的:多大点事!也值得爸爸破口大骂辛苦操劳的妈妈,妈妈也是,只会一脸委屈,也不敢反抗。
可妈妈是活在被人评价的世界里,爸爸的大男子主义让她一辈子生活在看对方脸色行事的模式中,失去自我。
我和妹妹也是这样被打骂长大的,只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妹妹比我挨打的次数要多得多。突如其来的一顿怒吼,不明就里的阴沉着脸,让那时的我们时刻揣摩着父亲的心情。这样的感觉非常不好,而妈妈的哭诉再一次将我拉回曾经的体验中。
我强忍着自己心里的不快,,陪着妈妈,做饭给她吃,劝解她。然而,并没有什么用。于是我放弃劝说,挑了一部电视剧给她看,希望她能分散注意力。许是前一晚没睡,妈妈看着看着就在沙发上睡着了。
吃完晚饭我把她送回家,给爸爸打电话:妈妈回来了,不用担心。爸爸什么话也不说,重重地将电话挂掉。
听着电话里那重重的一“嘭”,我压抑了许久的情绪几近崩溃,深深的无力感压迫在心头:明天,我还回不回那个家?回去了,我如何面对那压抑紧张的气氛?
回家后心中始终不能平静,思来想去,给李老师打电话。电话接通的那一刻,泪水随着情绪奔涌而下。随着李老师慢慢地引导,我渐渐平复了下来,也渐渐感受到自己心中对父母的期待,和一直以来被掩饰的不接纳。
我并没有彻底接纳一个情绪化的父亲,我也没有接受一个始终活在他人眼里的母亲,我还期待他们有一个好的关系。然而,这些我都无法得到。虽然这些年来,我努力用自己学习的心理学知识为他们做合理化的解释,用逻辑为自己编织一张防御网,使他们对我的影响减小到自己感觉不到的程度,对自己说:接纳他们本来的局限,既然改变不了,就接受吧!
然而,这只是被动的接纳,不是全然的接纳,我只是将不好的感受屏蔽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它依然在那里,迟早会跳出来,再次现形,强烈地影响着我。
理清思绪和情绪的来源后,感觉轻松了许多。明天回不回家,不再是问题了。
第二天上班中,妈妈打来电话要我回家吃饭,我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下来。中午回家,爸爸坐在电脑旁玩电脑,妈妈依然在厨房忙碌,我如往常一样自然地喊爸爸吃饭,爸爸说不饿,不吃饭。我没有多说什么,和妈妈吃了起来。两人之间紧张的情绪还在,我装作不知道,吃完饭午睡,再去上班。
吵架第三天,两人可以同桌吃饭了,依然没有说话。我还是上我的班,过我的生活,并未因此焦虑。正如李老师说的,我做好女儿应该做的事情,其他的就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吧!
或许这一辈子我都无法与父亲亲密起来,但我可以保持彼此都舒服的方式相处下去,或许他还会为了小事对妈妈发脾气,我虽无法劝解,但我可以做一个平和的倾听者;或许,这一刻,回忆起童年我还是会带着怨恨,但我明白这一刻的我还未全然接纳。
那就从这一刻的觉察开始,我重新学习接纳吧。
如果有一天,回忆里的不快乐变成了我成长的印迹,回忆里的情绪起伏成为我觉察自我的契机,那么我就真的与过去和解,与自己和解了,那才是真正的接纳,我期待着这一天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