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像是道灰墙,骂它也没有回响”,这是李宗盛的歌《十二楼》的歌词,这是一首让人听来感到无比疲累又无奈的歌,我想生活里的烦心事对谁来说都不会少,大部分的时间里总是被实际的事情塞满了头脑,思维总是处在紧绷又枯竭的状态,整个人就好像忙碌的快要断掉,随时都会掉进冰冷的湖水里,从此不再醒来。而如果在这时耳畔有一首音乐响起,哪怕就像是《十二楼》这样一首并不能让人感到愉快的歌,可能会在个人的苦恼当中听出众生的苦恼,自己的哪些小烦恼小欲望不只是自己身上才有,歌里歌外也会有很多人像自己一样沉沦着烦恼着,于是感觉有了共鸣和依靠。我想流行音乐之所以是被大众最能接受的音乐类型,原因也就在这里,唱出的总是那些最平常却又最深切的情感,“我最深爱的人,伤我却是最深”这样的可能让一个人痛彻心扉的爱情故事,却往往就是这样在千百万人的身上发生着。
而摇滚则是另一种感觉,那些搞摇滚的音乐人总是想把自己跟流行区分开来,就好像摇滚和流行是对立的一样,我觉得这种对立其实并不是浅层次上音乐类型的对立,而是源自对世界的看法,摇滚的乐感总是给人以强劲和刚硬的感觉,“原谅我不拘放纵爱自由”,我在摇滚里听到的更多的是自由和希望,强劲而刚硬的旋律像一把欲要刺穿阴霾现实的利剑,带着伤痛和不屈,无畏前行。是什么可以让懦弱的人无地自容,那一定是剧烈的光明,和极纯极真的灵魂震颤。
忽然有一天,《伏尔他瓦河》的主旋律犹如不请自来地映入了我的脑海,当时连曲名都记不清了,只记得是什么河,唯一的线索就是时间,因为印象模糊而遥远,仿佛是幼年时听爷爷在电唱机里放过,那是七八十年代,正是爱国主义情怀红遍大江南北的时代,于是我根据这些线索上百度搜索,果然有一首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曲《伏尔他瓦河》与我的搜索条件非常吻合,主题是用音乐来描绘一条流经本国的河流,借以抒发爱国情怀,于是我点开了这首乐曲的演奏视频,耳畔响起的正是那首在脑海中萦绕已久的既熟悉又陌生的乐曲。
比起流行与摇滚,此前我几乎是不听古典音乐的,也就是每年元旦会去听一场央视直播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我以前的印象是斯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相对通俗,比较容易接受,加之一直以来都是接受流行音乐文化为主,所以其他古典音乐作曲家的作品就很少去听了。所以我以前对于古典音乐是有陌生感的,但一首《伏尔他瓦河》却再次引起了我对古典音乐的兴趣。
我发现古典音乐的旋律要比流行乐和摇滚乐更加的丰富多彩,妙趣横生。一首《伏尔他瓦河》时而如溪流潺潺,时而激流奔涌,时而波澜壮阔,时而又归于平静舒缓。这样的音乐形象非常符合一条河流的实际风貌,我想起了小约翰斯特劳斯也有一首以河流为主题的名曲《蓝色多瑙河》,但与前者相比,《伏尔他瓦河》少了圆舞曲的轻快和律动感,全曲更显稳重大气,作曲者所要表现的不仅是伏尔他瓦河本身和沿途的风景,更有对故乡的眷恋和爱国情怀。
在流行音乐领域里,曾经发行过少量的概念专辑,试图把几首歌串联的一张有主题的唱片来表达更宏大更有深度的创作意图。但宏大和深度的表达却正是古典音乐的特长,一部古典交响乐作品长度达到几个小时是平常事,通常都是由几个主旋律迥然不同的乐章组成,这很像是流行音乐一张专辑的单位,但我觉得一部交响曲所包含的信息量还是要远远大于流行乐专辑的,像马勒的交响乐作品真的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
作为一个入门级的音乐爱好者,我很少会去了解乐理、调性以及一些技术术语,我会更多的去关心音乐带给我的精彩与感动,和音乐所呈现的超出乐曲和音符以外的关于世界面貌的深意。世界不全是由山水建筑等物质形象所构成,如果你去旅游,看在眼里的风景山水如果不能引起联想与感动,那你看到的就是枯燥的平面世界,我觉得人类世界大部分都是由精神建筑构成,而音乐作为艺术的九大门类之一,是构成精神世界的重要部分,我想如果我的生活少了音乐的伴随,那生活可就真的成了一道冰冷坚硬的灰墙。而当我领略了流行的亲切,摇滚的希望,古典的博大,每当我的耳畔有音乐响起,我就感到世界是有颜色和立体的,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正如门德尔松一首乐曲的名字《乘着歌声的翅膀》,很多时候音乐都能让我感到身未动心已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