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一个12岁的小女孩,第一次被姐姐带往父亲所在的城市过暑假。头天晚上乘坐临村送石材的拖拉机,在“突突突”的响声中入眠,到第二天睁开眼时,已是旭日初升时刻。她掀开破床单一瞧:咦?城市就是不一样!太阳怎么从西边升起了?!
父亲是个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依然能保持读书的人。听说女儿成绩不错,就找来一张四年级期末试卷考察。结果得了74分。让父亲勃然大怒!打了她。她哭得很委屈,很伤心,连第一次闻到的土豆炖肉的香味也阻挡不了决堤之泪。泪眼婆娑中开始思念远在农村的母亲。可是,一个更残酷的决定砸在她的头上:不能回家!好好学习,在这里上学!
就这样开始了一个特别的暑假,这个暑假改变了一切……当时父亲住在“一机部”,应该是机要部门的简称。但父亲并不属于这个单位。父亲和同事王伯伯住一间房,里面安置了三张小床,住了六个人:王伯伯和他的儿子,姐姐和王伯伯的女儿,她则缩在父亲的脚边。门口窗户被一个石棉瓦简易棚子遮盖了,这是两个家庭的厨房。
她从小体弱多病,个子是姊妹几个中最低的。所以父亲就制订了一个计划让她贴在门的背后:
1.五点起床,跑步半小时,背唐诗。
2.早饭后父亲上班,她自学五年级的数学。
3.午睡后继续学习,晚饭后散步半小时,依然是学习写日记,读书。
住在这样简陋的宿舍里,没有电扇,只有芭蕉扇。
父亲坚持锻炼的好习惯带动着她,她的脸色一天天红润起来,身体一天天强壮起来。跑步后父亲做饭,她小声背唐诗,有时一首,有时两首。白天,大人们都上班去了,王伯伯的儿子也疯玩去了,她就搬把椅子和一个小凳子坐在门口的树阴里学习。只有课本。看完了讲解,就做课后的练习,很简单。父亲下班回来,抽空查看。偶尔不会的就问父亲,父亲不会的,会带她请教前排的工程师。工程师给她讲过一次应用题——“蛮子”的普通话让她懵圈。她的“末隔兜儿”的方言让工程师也懵圈。
她很快适应了这节奏的生活。她很听话,也不敢出门。因为同样的排房鳞次栉比,她曾因此迷过路,差点丢了。
于是,安静的她就每天在树影里学习。大人上班的时候她在学,下班的时候,她还在学。晚上小屋里通常是又闷又热。散步归来她就坐在门口的路灯下读书。她读得最多的是父亲订阅的“小说选刊”,不会的字,查字典,优美的句子抄下来。日积月累,到开学时足足两本。
少年的她内向而羞涩。每天默默的学习,做题,也自己画画,信笔涂鸦。从早晨的房影里能看到她,午后的树荫里能看到她,夜晚的路灯下能看到她。她很少和城里人说话,因为她的方言一出口,会让别人偷乐几天。但是她很用心。后来才知道,“末隔兜儿”应该是“末尾”,“信子笔”原来叫“圆珠笔”,运动场上管事的人叫“裁判员”。。。没有抱怨,没有急躁,她就像一眼泉水一头扎进了小溪,欢快的奔跑起来。王伯伯的儿子每天灰头土脸的回来,招来的总是一顿臭骂;而她一天天坚守的影子,却成了一面旗帜——招来了邻居们的夸奖!父亲的大眼睛也贮满了欣慰和疼爱。
傍晚的散步是最美好的时光。他们徜徉在洛水之畔,杨柳依依,凉风习习。霞光铺满了河面,金金洒洒,波光粼粼。堤上家人携手散步的络绎不绝,有个穿粉蓝色连衣裙的女子,在彩霞中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父亲沉静对女儿说:等你长大了,也给你做个这样的连衣裙!丑小鸭的美梦瞬间绚烂如霞!
散步中父亲除了提问唐诗外,也和他谈小说中的人物,说些他不太懂的话题。她静静的听,静静的看,父亲俊朗的眉宇之间时而兴奋,时而阴郁……
日子在平淡中悄然翻页,转眼到了开学季。她在学校杨老师审视的目光中,羞怯得打开了三个练习本,两本日记,两本摘抄本……杨老师说:“嗯,还不错!就是字不好……”
就是这个暑假,改变了她的一生。让她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名不见经传,到连续四年年级第一全校闻名!体格从羸弱变得健壮,心理从自卑变得自信,性格从懦弱变得坚强,内向变得开朗!从脆弱变得坚韧,悲观变得乐观!每年开学典礼上父女的发言,幸福了那段苦难的时光……
父亲是那个特殊时代的受难者之一。他能保持读书的姿态,文人的气质,单纯的思想,是她敬佩父亲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她每年暑假去父亲坟头上坟,看着萋萋荒草,父亲年轻的年迈的形象在脑海中交替再现……父亲生前从没有一次和她规划人生,憧憬未来,却用行动领引她养成了好习惯,受益终生!
是那个暑假,是父亲,改变的她的一生!
那小姑娘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