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冲突,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健康的冲突,以及不健康的冲突。
前者指的是:双方都有自己的立场,都有自己需要捍卫的目标,冲突的目的是希望说服对方达成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占得上风。
而后者指的是:冲突的范围已经超出了必要的程度,双方演变成了要「争一口气」,而不是聚焦在事情和问题本身。
前者我们一般叫做「争论」,而后者才是一般意义上的冲突。
如何分辨这两者呢?一个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对事不对人」。一旦争论的焦点开始从眼前的问题游离开去,开始变成对于对方的人身攻击,翻旧账,顾左右而言他,或是用明显不合理的逻辑去狡辩,就变成了「对人不对事」,也就从争论变成了冲突。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冲突呢?为什么哪怕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很容易演变成「对人不对事」呢?
最核心的原因,还是在于:造成冲突的双方,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个心理:你让我不舒服了(王纪琼院长曾说让一个人不舒服的往往是不恰当或者错误的语言和对抗的行为),所以我也一定不能让你好过。
这种心态,我称之为「对等报复心态」。
在这种心态的驱动下,我们就很容易产生这样的反应:
你让我感到了不舒服,这是我的损失。如果整件事就这么过去了,那么我就吃亏了;
为了不吃亏,你就必须给我对等的补偿:
要么,给我一个台阶,让我感受到「我赢了」,从而挽回一些尊严;
要么,你也必须经历跟我一样的「不舒服」,体会到我的感受,获得跟我对等的损失,这样我才能觉得公平。
说白了,对等报复心态是怎么来的呢?它来自于我们一个根深蒂固的假设:公平世界假设。
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也必须是公平的。我们付出什么就会有对应的收获,做对了事情就应该得到回报,没有做错什么就不应该遭遇损失。否则,我们对世界的基本认知就会崩塌。
简而言之,这个假设是我们对于世界基本的「确定性」假设的其中一环。我们需要让自己相信,世界是公平的、确定的,这样我们才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的意义和理由,否则,我们就会陷入不知所措的困境之中。
因此,基于公平世界假设,当我们认为自己遭受到损失时,我们是很难让自己不去在意它的 —— 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种心态:我必须「弥补」我的损失。
明白了这个原理,你就可以理解很多事情。
比如,为什么许多人总是喜欢抬杠?许多时候,抬杠的人并非真的认同自己的观点,他只是在索求一样东西:求求你闭嘴,让我获得一种「我赢过了你」的快感吧。
同样,为什么许多人在冲突中总是不喜欢道歉、不喜欢认错?因为道歉和认错,都会让他感受到:我白白遭受了损失,没有得到补偿,而现在我还要再次遭受损失(认错),因此我无法接受。
✊总而言之,对等报复心态,会造成一个结果:在争论中,我们会逐渐把目光从焦点和问题本身,转移到另一件事上:我要赢,不能输。
这就是造成冲突的根源。很多时候,冲突无关对错,也不在于输赢,可能就是为了得到认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