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4月19日~4月22日
书名:《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
作者: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阅读这两本书之前,我正处于人生的迷茫阶段。
有时候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有时候觉得别人的爱都是负担,对家庭和生活也充满了厌倦。不仅仅来源于婚姻的烦恼,还有各种各样,比如母亲过多的干涉我的家庭生活,总感觉自己被操控,工作也没有方向等等。
偶然的机会,我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提起这两本书——原本我想看的是另一本,后来想一想,顺手买了下来。就这样,我开始了解一个从前没有接触过的流派——阿德勒心理学。
在这之前,我一直认为心理学是一项非常严肃的科学,需要专业的知识,大量的数据支撑,如果想从事心理学专业,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否则很难出头。直到我看到这两本书,就好像阿德勒心理学的地图和指南。没有专业的术语,没有刻意引导人的思路的案例。只有青年与哲人的对话,就好像我们身体里的两个“我”,一个充满怀疑,一个善解人意。两个“我”之间的对话并不存在谁的观点更有说服力的问题,只是通过共同的论证,得到一个出乎意料、属于计划之外的答案。
这也许才是研究的真谛吧。
阿德勒心理学关注“目的”,否认“精神创伤”,提倡“重要的不是别人给予了你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听起来就好像“所有的不幸都是你自己造成的”或者“最重要的是自己努力”这样的冷漠的鸡汤文章,但仔细阅读,就能发现阿德勒真正的目的。
如果我们手持一个三棱柱,正对我们的两个面上,一个写着“可恶的他人”,一个写着“可怜的自己”,我们大多是人向别人倾述或者期望获得的理解无非就这两个内容。可是在三棱柱的背面,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写着“该怎么办”,这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重点所在。明白这一点,或许我们就会减少不必要的抱怨,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来了吧?
如何解决问题?关键是要看这样做的目的。如果这个方法只能展现自己的权威,或者让自己取得独特的地位,如老师对问题学生进行呵斥,但问题学生依然是问题学生——那么这个方法就不能解决问题。即使是不听话的孩子,即使是管理粗暴的上司和无能的下属,他们的这样做不管是因为什么,一定有自己的目的——或许是博得关注,或许是确认自己的权威,或许是通过“无能”来暗示自己的特殊。这就是阿德勒的“目的论”。
通过行为分析目的,阿德勒提出了“问题行为的五个阶段”。所有的问题行为莫不如此。
而在这五个阶段的基础上,阿德勒又提出了正确引导问题行为的基本原则——“共同体感觉”,即归属感。
我对这个团体有用,我对这个社会有用,我能找到我的存在价值······不同于做了会得到表扬、树立权威等其他目的,只是因为能够“奉献”而快乐。就好像企业家们在成功之后通过做慈善等方式反哺社会一样,我愿意用一个更常听的词来形容它——社会责任感。
不同于我们的常识“只有成功人士才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感”,阿德勒提倡“人人都是共同体的成员”,就好像八十年代的宣传语“人人都是社会的主人翁”一样,即使你的力量微不足道(甚至阿德勒希望我们承认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彰显自己的社会价值——真是越听越像鸡汤文,对吧?
就好像我们说“人无完人”,就算是被人们推崇备至的圣人先师也有不光彩的经历一样,每天想着如何为他人奉献——真的有这种大公无私,一点也不自私自利的人吗?再说了,这跟我们说的绿茶婊白莲花圣母圣父有什么区别?
想要区分圣母白莲花和真正奉献之人,就可以用到阿德勒的“目的论”了。
白莲花的目的——不管TA怎样为别人着想、怎样善解人意甚至委屈求全,最终的目的不过是想要彰显自己的特殊地位、得到别人的认可、甚至补偿等等······而真正奉献之人,比如特蕾莎修女,自始至终都没有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
这时候或许又有人要问了,不求回报,甘于奉献,世界上真的有这种人存在吗?即使有也是少数吧,怎么能期望人人都做到呢?
这就说到阿德勒心理学的终极课题:爱的最终形式,是“自立”。
“我爱你,与你无关”,这句话听起来就好像一句经典的废话,道理所有人都懂,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可如果我们把这句话掰开揉碎找出它更深的含义:我爱你,我不爱你,都是我的事,我既不会因为你爱我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你无法回应我而感到痛苦——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到?必须是心灵强大的人。
你的爱对我来说不是支撑我生命的唯一支柱,所以,我不求你的回报。
虽然从更极端的方面来说像是另一种形式的自高自大,“爱你是因为我愿意,不爱你也是因为我愿意”,一切好像都是“我愿意”。可是爱,如果是真正的爱,必然是温柔的,体贴的,如同涓涓细流汇进干涸的心田一样的,让人舒适,让人温暖,而不是让人充满被占有被控制的不适。
心灵强大,则可一往无前。
这也是阿德勒心理学想要揭示的最终目标,我们无法改变他人,但我们可以让自己强大。我想这也是这两本书被冠以“勇气”的书名的原因吧,对大多数人来说,征服别人或许很简单,但改变自己,与过去的经历道别,不畏前路艰险,始终向前······真的很难。
这也是阿德勒被称为“自我启发之父”的原因。
他做了世界上做难做的事情,不是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而是以朋友和哲人的身份,引导我们,不计过去,不望未来,只要注重当下。完成自己最重要的人生课题:自立的爱。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