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什么?记忆深处:
故乡是暖暖的午后,错综复杂的小巷交叉处,那块比较宽敞的场地,陆陆续续端着搪瓷大碗,一边走,一边挑着长长的面条,美美地砸吧着嘴,聚在这个由一块一块高低不等的石头围成的“party”,一边咀嚼,一边家长里短,间或传出爽朗的笑声。
故乡是放学后,三两成群的小伙伴相约于打谷场上,经久不衰的游戏活动拉开了序幕:
“劈老”,把四五块半砖排列成一行,一人一块,然后到二十米左右开外的距离处站齐,依次用小石板扔向属于自己的半砖,劈倒的为赢家,类似“bowling”。
“打鸟”,把木头做成麻雀状,用一块带手柄的木板翘起后使劲拍出去,三板后,谁拍的远谁赢,类似“golf”。玩啊玩,直到灰头土脸后,大汗淋漓地跑回家吃妈妈早已做好的“醋饭”。
故乡是春天里节奏有致的播种声,是秋天里遍野金黄的收获与喜悦,是忙忙碌碌中渗出来的笑声,是土地里洒落汗滴的舒畅。
故乡是走在坑洼不平的石板巷道,乡亲们之间传递的那份热情和关爱;
是舅舅杀猪后做好的那碗肉被姥姥偷偷拿走几块送给妈妈后做成的那碗“猪肉面”;
是处处被浓浓的温情包裹着的甜蜜罐;
是乳名被叫的唯一场所。
故乡也是,后来,“农转非”后,吃上了“供应粮”,被乡亲们艳羡的目光捧起的那份“自豪”——。
2
高考后上大学,毕业后顺利成章在城里分配了工作。
开始还有点不适应,因为一向尾随在妈妈身后春播秋收的那块地被公家“荣耀”地没收了。在乡亲们的言语和眼神中,我分明读懂了这是一次“阶层跨越”,自己俨然不属于“农村”了。
城市里日复一日象复制出来的生活扑面而来,白天紧张地上班,下班后去超市买菜,晚上打开电视无聊地换着频道,偶尔去嘈杂的街道上与各种角色谈钱论价。
闲暇时还会在街道上看到妖娆飘逸的身姿;高大伟岸的体魄;紧跟时代的流行装扮,抑或高端昂贵的气派座驾————,但那都像是一副一副艺术品,偶尔会在心海泛起一丝艳羡的波澜,但很快就会过去,留在大脑画布上的只剩一副冰冷而又模糊的影像。
因为在当代城市里,无论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的车辆、鳞次栉比的大楼,还是偶尔收到的礼貌性的笑容和问候,那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带任何温情色彩的,市场经济下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只是一具又一具毫无感情的机器人,各自在各自的角色里表演着,为那一张张钞票而努力挣扎着。
汽车进入了千家万户,青少年玩的娱乐载体也在升级换代,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人们享受着过去几千年都没出现过的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同时也承受着这种物质化社会带来的苦恼:
早期那种恋人间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消失殆尽,代之而起的是“宁在宝马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悲哀;
网络游戏让青少年不能自拔,沉溺的后果就是神经衰弱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偷窃、杀人——。
轿车进入千家万户,交通事故频繁发生。
3
和小时候的伙伴聊天,谈及童年时的那份纯真和乐趣意犹未尽!城市的喧嚣让故乡变得魂牵梦绕,当我们回到记忆中的那个故乡时,会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印象是“空巢”。
没有了往日春种秋收的笑声,也没有了孩子们纯真快乐的身影,更少了那份浓浓的乡情。
走在寂寥的石板巷道上,垂暮的老人坐在路边石头上,呆滞地盯着,似乎在努力查阅着记忆的帐薄。
田地近于荒芜,年轻的一代涌向城市,将自己的土地托付给寥寥无几的几个还有点体力的村民,曾经高傲的庄稼因为主人的冷落显得瘦骨嶙峋无精打采。
偶尔看到几户人家,窗户上忽隐忽现的灯光,让人联想起炉火边的母亲在讲述温馨的谜语故事,然而走近时,你听到的是“哒哒”的麻将声,空虚的留守妈妈们凑成一桌,今日你赢我输明日我赢你输,日复一日地打发着无聊的时光。
4
一丝惆怅————。
故乡,你去哪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