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虽然贵为天之骄子,位于万人之上,但他们却往往并不自由。比如唐朝“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不得不禅位给李世民;比如明末崇祯皇帝想与后金议和并迁都,最终都没能实现;再比如国史君(国史通论)今天要讲的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决心要做一件事,却碍于弟弟赵光义的阻拦,最终只能作罢,将宋朝的一个巨大隐患留给后世,并且无奈地断定大宋国祚不足百年!
尾大不掉
大多数人都认为宋太宗赵光义的皇位来路不正,国史君(国史通论)在之前文章中也曾经分析过“金匮之盟”与“斧声烛影”的真伪,史学家也认为宋朝初年的历史被人为篡改,而宋太宗则负有重大嫌疑。在赵匡胤称帝之后,赵光义的政治地位逐渐提升,风头甚至压过了赵匡胤的几个儿子。
在被封为开封府尹、晋王之后,他在都城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政治联盟,赵匡胤渐渐有被架空的趋势,对弟弟的尾大不掉深表无奈。
迁都计划
开封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曾经有八个王朝定都于此,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都以此为国都,“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接受后周恭帝的禅让,建立宋朝,将后周的整套政治遗产大部分都继承了下来,当然也定都开封。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赵匡胤认为定都开封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于是在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率领百官西巡洛阳,给迁都之事做下铺垫。
两重顾虑
赵匡胤决定迁都最重要的原因是出于对帝国的长远考虑,因为开封无险可守!宋朝立国之后为了防止再次产生晚唐至五代时期军阀割据的情况,制定了“守内虚外”的基本国策,之前守卫边疆的大部分军队都被调入首都附近以拱卫京师,所以京城就要养活大量的士兵。相比之下,洛阳易守难攻,具有地理优势,所需的军队就要少很多,兵力就可以分散到边疆,同时也不会增加京城的威胁。
另一方面,赵匡胤还考虑到自身及儿孙的安全,赵光义越来越难制衡,整个京城几乎都已经是赵光义的势力范围,他与豪门大族建立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但是如果迁都的话,就有重新洗牌的可能。
可惜赵匡胤的战略布局最终没能实现,他向百官征询对迁都一事的意见时,赵光义冠冕堂皇地说了一句,都城的安全“在德不在险”。赵匡胤只能喟然长叹:百年之内,天下财务会因都城而耗竭,本身就强敌环伺的边境线会有更多更大的麻烦!后来富庶的宋朝果然出现了“积贫积弱”的情况,而一百多年后,金国发动靖康之变,北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