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记单词,我们到底在记什么呢?
记得不少人曾建议过,当我们单词的时候,最好采用听音记单词的方法。这里,我只想多问一句,“为什么我们要用听音记单词这一方法呢?为什么我们要听音去记单词呢?难道我们不能省掉听音这一环节直接去记吗?,或者,进一步说,当我们听音记单词时,我们究竟在记什么呢?”。
“当然是单词啦”,也许有些朋友会直截了当,毫不犹豫地给出答案。
但是,如果我这里强调一句,“比起记单词的拼写来,记音比记词更为重要,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用听音记单词这一方法的目的。表面上看,我们记的是单词,而实际上,我们其实在记外语的音”。如果我要是这么说,那么,你会同意吗?
“记音比记词更为重要?表面记词,实际记音?”,对于这种说法,可能有些人会赞同,但也可能不少人觉得有点莫名其妙,难以理解,甚至觉得是不是在小题大做,故弄玄虚呢?
因此,为了更好说明这一问题,并讲明其中的道理,请大家稍微耐心一点,让我先举个例子,然后慢慢展开。
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曾写过一篇有趣的文章,叫作《施氏食狮史》,下面是原文:
【原文】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市。是时,适施氏适是市。施氏视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施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这篇文字,如果我们用眼睛来读,大概问题不大。但是,如果我们用嘴巴来说,或用耳朵来听,则可能会模糊不清,因而不知所云。这说明,我们的大脑在处理语言信息时,其实是有两套系统的。一套是视觉系统,另一套是听觉系统。我们也可理解为我们的大脑内部有两个区域来负责处理语言信息,一个是文字语言区,另一个则是声音语言区。
如果大家能同意上述说法,那么,我们继续。我们不妨先从母语的角度,观察一下我们是如何发展我们的语言处理能力的。
众所周知,小孩子从呱呱落地到牙牙学语,他们一直在发展的是他们的听说能力,也就是语音处理能力,而不是他们的文字处理能力。换句话说,他们首先在他们的大脑里建立起来的是他们声音语言区。在此基础上,当他们进入幼儿园或小学时,他们才开始接触学习文字。从另一个角度说,当他们开始接触文字信息时,他们的语音能力已经发展成熟,足够完善了。
而反观我们的外语学习,当我们作为非母语使用者去学习外语时,我们基本上是文字信息和语音信息同时接触的。而不是像我们的母语学习,先建立完善的语音处理能力之后,才去学习文字信息的。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不禁会问,那么,这种自然的母语的学习方式和人为的外语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先建立语音语言区之后再建立文字语言区的自然学习方式与文字语言区和语音语言区同时建立的人为学习方式,究竟会给我们的外语学习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影响的后果应该是不言自明,有目共睹的。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能流利自如地使用我们的母语,但并不是每一个学习过外语的人,都能流畅地使用外语。从实际效果上看,只有极少数的外语学习者,才能达到流畅自然地使用他们所学习过的目标语言的程度。
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仅是我们普通外语学习者的困惑,也是众多从事外语教育专家学者的长时间的研究课题。对此问题,虽然已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研究探讨的文献资料,已是汗牛充栋,堆积如山。但真正的有效的适用于大众的解决办法,还是不多。
因此,也就有不少外语学习者,结合他们的学习体会,针对这一现象,也不断的分享他们的经验和看法,试图对大家有所帮助。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我这里也想简单地谈一下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结合自身的一些学习体会,我多少感觉到,我们的人为的外语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大脑中,同时建立文字语言区和声音语言区的学习方式,虽然可以迎合外语考试的需要,但是却不太符合我们大脑学习的需要,这也许是为什么我们能学好母语但却学不好外语的原因之一吧。
外语考试或外语证书考试虽说是一种检验我们外语能力的有效手段。但常常,外语考试本身却深深影响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并把不少学生引上了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能力而学习的道路。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情况的出现与存在,不得不令人为之深思。
外语考试,作为一种在短时间检验我们外语能力的工具。它只能考察一些原则性的,归纳性的,抽象性的以及不太普遍性的东西。也只有这样,它才能检验出我们的水平差异。但实际上,外语作为一种能力的存在,一些常用的,基础性的以及熟练性的东西在实际的使用中则显得更为重要。而这些东西通常是由我们的大脑一点点慢慢地习得的,而不是靠短期记忆,或大量做题,一下子记住的。
由此可知,往往,为了应付外语考试,大家常常会跳出具体,直奔原则抽象。并在短时期进行大量的记忆与练习,以求加深印象。这种学习方式,虽然对考试来说,是有效可行的,但它却不是我们的大脑的自然的学习方式。
我们的大脑的学习方式,则是喜欢简单,喜欢轻松。走的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量变到质变的路线。它喜欢一开始先接触具体的有意义的东西,一点点积累,一步步提升。而不是一开始就面对概括的,抽象的,高度总结过的概念。对于这些抽象的概念总结,如果没有具体的实例作积累,作铺垫,我们的大脑是往往是难以接受的。即使你强迫它,它也不会接受。如果你拼命记,它也会拼命忘。总的来说,不是你悟出来的东西,往往不属于你。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威林厄姆(DanielWillingham)的记忆是思考的灰烬(Memory is the residue of thought)的提法。以及古人的一些说法,如“食古不化”, “尽信书,不如无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等,也都大致是这个意思。
具体到我们的语音学习,我们不妨打个比方,譬如我们的汉语拼音学习。众所周知,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一般都是上了小学后才学拼音的。但尽管如此,我们基本上都是一学就会的。汉语拼音的23个声母,24个韵母,我们几乎用不了多长时间,或许几堂课的功夫就能掌握。此后,不管是课堂练习还是课下作业,我们也都能像模像样,大差不差,拼得不亦乐乎。这短短几堂课的拼音学习,不仅能使我们掌握了拼音的规律,而且此后,我们几乎不用再次学习,仍然还会运用自如,甚至终身受益。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是意味着,我们有多么聪明,或者说,我们在汉语拼音上,多有天赋。它只不过是反映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因为我们从出生到上学,在这段期间内,我们已经听了太多的母语,说了太多的中文,母语的音已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万事俱备,只等上课总结了。这才是我们学会学好拼音的真正基础。
然而,作为类比,我们的英语音标学习的效果又如何呢?由于我们从小到大几乎没有听过多少英语的发音,当我们坐在教室,第一次学习英语时,就直接接触音标。而此时,我们的大脑对英语的发音,其实是一片空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怎能学好英语的音标呢?音是一点点长进我们的大脑里的,我们没有这个生长过程,我们又怎能总结出它的发音规律,学会它的音标呢?
现实中,我们不时能听到,当很多人在总结自己英语发音不好时,他们常常会怪罪其小学或中学的英语老师,说因为自己的老师的发音太差了,所以,自己才没有学好发音。其实,发音好坏固然和老师的引导有一定关系,但这绝不是决定因素。其决定因素还是在于你自己的大脑内没有这个音。换一种表达方式就是,当你的听力不好时,往往与你听过的纯正目标语言语音太少有关,而与你的老师的关系不大。这就如同在生活中,有一些文化不高,满嘴方言的父母,他们的方言口音,并不会太多地影响他们的孩子的普通话。一般来说,小孩子的普通话说的标准不标准,往往与他们接触的语言环境的有关,而与他们父母的方言口音的关系则不是太大。
如果大家能理解这些说法,那么,我们就能明白,当我们大脑有目标语言的音时,我们的音标学习才能最为有效。就如同我们学习汉语拼音一样。
说到这里,或许有朋友会感到不解:“学音标不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发音吗?如果我脑子里有了音,那么,我还需要学音标吗?”。
坦率的说,这个问题也一直在困惑着我,至今也没正解。我个人觉得一个可以理解或可以接受的推测是:在我们人类当中,有一些人具有高度的语言天赋,他们的大脑对语音有高度的抽象概括能力,他们完全可以通过抽象的音标拼出标准或完全可以理解的语音。因此,在科学尚不发达,没有语音记录设备的时代,他们发明了音标,并通过使用音标这一工具,从而完成了有效的语音记录及语音的学习。
如果需要举例说明的话,这里,我不想再举赵元任先生作为例子,不想谈他的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的事实,也不想提他的能迅速地穿透一种语言的声韵调系统,总结出一种方言乃至一种外语的规律的神奇能力。我只想引用他的一段记述,来说明一些人的语言天赋的惊人程度。
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记录过一段轶事,他去耶鲁大学拜访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萨丕尔问了几个关于他的家乡话常州话的问题,大约一个钟头之后,萨丕尔把常州话的音位系统搞清楚了,接下来几乎就可以和赵元任讲常州话了。这里的赵元任先生与萨丕尔先生均是有名语言大家。而这段记述也实实在在来自赵元任先生的《我的语言自传》一书。鉴于二人的学术地位与修养,这段记述应该是可信的,能引起的质疑想必不会太大。
由此可见,对具备高度语言天赋或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来说,音标的确是他们用来记录或学习语言语音的有效工具。但是,对大多数不具备这种能迅速穿越一种语言的声韵调系统能力的普通人来说,在没有语音记录设备与媒介的科学不发达时期,音标只不过是用来学习语音的一种聊胜于无的手段而已。至于具体到每个人的学习效果,学会学不会,学好或学坏,那就因人而异,各凭造化了。
但是,时代不同了。如今是信息时代,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丰富多彩的加之海量的语音学习材料几乎是垂手可得的。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如果我们没有高度的抽象的语音能力。或者说,如果我们不具备一种能迅速穿透一门语言语音系统的能力的话,那么,我们的语音学习,为何不采用我们的母语学习方式呢?换句话说,我们为何不采用自然的学习的方式,去走从具体然后到抽象的路线呢?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能跳过语言天才,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我们的大脑的语言语音的学习方式,其实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必须先有具体的音后,才能一步步地慢慢地过渡到抽象的音。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我们听音记单词方法中的听音目的之一,就是想从具体的单词的发音慢慢地抽象,归纳,总结出目标语言中抽象的语音音素。并且,在此过程中,慢慢地积累并在我们的大脑中一步步构建出目标语言的语音处理系统,也就是目标语言的声音语言区。
这里,请允许我引用Gabriel Wyner在其书 “Fluent Forever: How to Learn Any Language Fast and Never Forget It ”中的一段关于英语单词拼写和发音的说法,作为例子,来进一步说明。
In English, there are ten ways to spell the“oo” sound in the word too. In IPA, there is only one, always: u.Ridiculous English Spelling: food, dude, flu, flew, fruit, blue, to,shoe, move, tomb, group, through IPA Spelling : fud, dud, flu, flu, fɹut, blu, tu, ∫u, muv,tum, grup, Ɵɹu 。
这里,如果我们想单独学习 u 这个音,如果我们只是用音标来学,也许我们需要做许多枯燥的练习。很多时候,即使我们做了不少练习,我们依然难以学会。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单独去学 u 这个音,由于这个音太抽象,也由于我们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它。因此,不管老师如何强调口型,唇位,我们依然很难掌握它。因为我们的大脑中没有这个音的存在。另外,这种无趣的重复练习,也不是我们的大脑所喜欢的。一句话,这不是我们大脑的学习方式,我们的大脑是不喜欢这样学习的。
但是,如果换一种方式,如果我们能只是不断听上述单词的音并记它们的含义,如food, dude, flu, flew, fruit, blue, to,shoe, move, tomb, group等等,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必太在意 u 这个音,只是将注意力放在听音记词义上。这种做法,我们的大脑也许会有些兴趣,因为它喜欢注意一些具体有意义的东西。如此一来,随着我们的坚持,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或潜意识中,我们的大脑就会自己总结归类,就会慢慢归纳出 u 这个音。也许这种总结只是一种感觉,或者,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但无论如何,它开始出现并存在了。这就是我们大脑的学习方式,也是我们的自然学习方式,即,从简单,有趣,具体入手,慢慢地感觉到一些重复性或规律性的东西。此后,若是我们能进行系统性的或进一步的总结性学习,我们就能在此之上,归纳出一些抽象的或具有高度概括性内容的一些概念或核心原则及其运作规律。
最后,想提醒一点的是,当我们作为非母语者去学习外语时,由于我们常常是文字语言与声音语言同步开始,这里便存在一个学习速度问题。也就是说,文字语言与声音语言的学习速度是不同步的。一般来说,作为成人,我们学习文字语言的速度会远远快于我们学习声音语言的速度。打个比方,英语的26个字母,我们也许几个小时或一天就能学会。但英语的48个音素,我们也许一年也学不好。因此,我们使用听音记单词的方法,也多少是用来弥补我们文字语言与声音语言的学习速度差异的一种方法。也是不断帮助我们建立并巩固我们的声音语言区的一种有效手段。
总之,听音记单词,作为一种不断建立,完善并巩固我们所学的目标语言的语音系统的有效学习方式,其实是完全可以贯穿我们外语学习的始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