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涵是个睡觉特别不老实的孩子,一晚上能在床上转好几个圈,有时早晨醒来脑袋跑到了脚头处,跟她在一张床上睡觉会遭遇很多次压、蹬、踹。
昨天晚上小涵想和我与二宝一起睡,我不得不做起两个孩子之间的城墙。
上床前,督促小涵洗脸刷牙,谁知小涵磨磨蹭蹭就是不愿意,嘴一撅:“我就是不洗脸刷牙,哼!”
我知道她的懒虫意识又来了,想撒撒娇,不用做这些事。
但我也清楚的知道孩子是聪明的,当一次通过撒娇、耍横达到他的目的后,他会时不时的用这个办法来解决她和事情之间的冲突。
每次讲道理时她会抛出很多理由来反对,而且在与她口舌相争的过程里时间也慢慢的溜走了,正好也满足了她不想按时睡觉的小九九儿。
我轻松地说:“那好吧,我有权决定今晚不跟你在一张床上睡觉,就算你耍赖在我们床上先睡着了,我也会把你抱回到你房间的。”
小涵躺在大床上哼哼唧唧的发泄她不乐意的情绪。
我态度坚决的继续说:“有些事情该做,必须做,不是你耍赖、撒娇就能解决的。”
3分钟过去了,见我没有商量缓和的余地,于是,小涵不再愤愤不平,乖乖的去厕所洗脸、刷牙了。
. . . . . .
从厕所出来,小涵走到我身边抱抱我,继续撒娇:“妈妈......”
我搂着她:“妈妈爱你,小涵。但是有些事情是必须做的,例如好的习惯;例如照顾好你自己;例如尊敬、孝顺爷爷奶奶......”
待我把话说完,小涵点点头,乐呵呵的上床睡觉了。
看到过很多的育儿书籍,推崇的教育观点也是五花八门,有赏识教育、正面管教、狼爸虎妈. . . . . .
当我们直接拿来这些教育观点用到自己孩子身上时,有时会发现怎么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就这么不奏效?
其实,我们忽略了一项重要的事实: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家庭是不一样的氛围,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习惯不一样,照搬他人家庭中的教育观点和行为,有时并没有那么好用,甚至还会适得其反,以至于让我们怀疑作者的观点是否具有正确的存在性。
所以,在引导、教育小涵的过程中,我也在摸索适合她的教育方法和沟通方式。
每个家庭有与生俱来的不一样的家庭氛围,这就造就了孩子对外界信息不同的吸收方式,如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周国平,他平时和爱人的生活重点就是看书、写作,所以女儿啾啾在这样的氛围中,喜欢看书和学习,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他在《素质是熏陶出来的》一文中说道:“在我们家里,最多的东西是书,满壁都是书柜,总有好几万册吧。除了收发邮件,我们都基本不上网。在学习上,啾啾是完全不用我们操心的,她乐在其中,自己就把一切安排好了。她的班主任多次问我:“你们是怎么教的?”我心想,我们没有怎么教呀。如果一定要找原因,大约是得益于熏陶吧。”
一个家庭氛围的熏陶是多么重要!!!
家庭环境不一样,孩子一出生接触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教育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孩子习惯了赞扬和掌声,你若再怒气冲冲,鞭打、训斥,那他肯定会受不了;孩子习惯了狼爸爸虎妈的交流沟通方式,你再和颜悦色,温柔如水,孩子倒浑身不自在。就像电视剧《小别离》中,当女儿朵朵考试不好,妈妈董文洁受爸爸影响温柔的对待朵朵时,朵朵浑身不自在。这就是因为和孩子的相处方式转变太大而造成的。
大学里面没有一门课程叫“如何做父母”,在育儿路上我们都是新手,都需要在不断的和孩子的斗智斗勇中找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沟通的方式、方法。
社会中规则无处不在,走路要靠右边;买票要排队;接人待物要客气.....有一句话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规则同样重要,所以想让孩子以后能顺利的适应社会的规则,那我们在家也要有规矩。
人的本性趋利避害,尤其是对自由充满渴望的孩子,在生活中难免会因为一点儿小事而撒泼耍赖达到目的。这时,一味温和的讲道理似乎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问题的根本,所以把规矩搬上台面一点儿也不为过。
应了那句老话“规矩就是规矩,没有为什么,遵守就行。”
时间就是最好的证明,当孩子慢慢长大,收益的终究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