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知识不是力量,知识变得就是钱包里的现金刀乐,你会不会觉得惊讶?甚至未来知识会成为你“电子身份证”的一部分。
知识将成为人类新的身份象征,知识就好像豪车和手表一样。再进一步,知识它将像企鹅集团qq的蓝钻、黄钻等级一般可以被网络化、数据化衡量。
未来,知识在变成你电子身份证的一部分,有一天别人只要看你在某个电子身份证App上的积分,就可以间接判断你的能力。
知识变革的源点事件有哪些呢?
故事1
罗胖的觉醒与死去
《圣经》告诉我们,只有在偷吃了知识树上的禁果之后,他们“始知自己是裸露的”。尽管他们捂着无花果树叶,但看上去的确是赤裸的。
罗辑思维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枚知识禁果。罗胖他让你知道原来知识是如此性感迷人,哦,原来知识不仅是学校所教的八股文。
罗胖在微信上的实验,将人们的知识付费习惯重新定义。他让人们意识到知识是件商品,甚至知识都开始有溢价,这份溢价来自于大家对罗胖的信任,也起始于罗辑思维团队对知识商品的品质控制和充分解读。
有人说罗胖他是为一生的知识开的价目、有人说罗辑思维是一种价值观驱动的商品。知识电商,是一份价值观驱动的产品,而罗胖他将信任转化为商品。
正如罗胖所说:"现在的人们需要求知,从而缓解自己不牛逼的焦虑。"
今年罗辑思维公众号订阅超700万人,内容付费用户近300万人,优酷、喜马拉雅总计8亿播放量,商品购买超100万人,得到用户超200万人。
罗辑思维优雅地解决了人民群众渴求知识又懒于学习的基本矛盾。
而在脱不花等人的努力下,罗胖这个人正在被逐渐地杀死,罗辑思维原本只是一个网红,现在俨然变成了一个知识电商平台,里面有丰富多样的商品,就像一家轻奢用品店。
罗辑思维这家知识轻奢用品店的运营方式为内容加交易再加上交互,在店中,人们可以学知识、买知识、玩知识。
罗辑思维这家轻奢用品店成为了一种节省时间的利器,杀时间和节省时间成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省时间的人,他的每一分钟会变得越来越值钱。因为他花了更多时间在自我的成长上。成长今天可能对一个人不值钱,但十年后就值钱,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事件都是积累所导致的复利效应。
故事2
李翔商业内参的情调智慧
我有一个做情趣用品的朋友,他原来是做房地产的大佬,他对互联网的认知就是一个小白。有一天,他兴奋地对我说李翔让他看到另外一个世界,原来互联网知识如此实用和好玩。
德鲁克1978第一次提出知识工作者的概念: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是具有高度的便携性和流动性的,你可以接受千里之外的任务,你也可以跨领域工作。
李翔打碎了精英知识的壁垒。李嘉诚有四位知识秘书,不干别的任何事,就为李嘉诚收集知识并整理。而李翔正在成为普通人的私人知识秘书。
“得到”的成功因素与7%理论
那么罗辑思维的核心产品“得到”App是如何成功的呢?
首先毫无疑问是有人格化的大V,甚至你看”得到“的产品命名,都能明显感觉到人格化的特质蕴藏其中,诸如:李翔商业内参、雪松音乐会。
其次能够感受到每件产品都是极具场景的,李翔是你的私家商业秘书,他在你每天上班的路上就可以被习得,是老板去隔壁吹牛的谈资。
最后是服务化。一定要用服务的姿态给你的用户提供某一个领域特定的服务,没有服务特征的产品也是没有办法收到钱的。比如李翔商业内参每一期每一段文字都有专属作用,比如标签:可做谈资、可入PPT、可自省、可开会时引用。
而“得到”这款产品有个非常神奇的点就是:产品没进行过任何外部推广,也并没有一夜爆火。
所以它的用户都是自然流量,都是认同产品价值观的人群,这一点非常类似B站。这也让“得到”App有足够多时间进行微调,形成了真正的口碑式传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得到”App很多评论有时会比文章本身还精彩,因为用户对它的价值认同感是极高的。
“得到”App的案例恰恰符合了世界前沿的「网络科学」原理——【7%理论】:进入恰当的网络,不是越大越好,而是选择适合自己呆的网络,相信自己在这个小网络中能够胜出。明确在当前网络中做好的程度:7%。
你必须在你当前所处的社交网络中,拥有至少7%的人的认可,这7%的人乐意向他们的社交网络中的人推荐你本人或者你的产品。比如Facebook第一步先只在哈佛开放,第二步是常青藤高校,前期Facebook都是需要验证码才能使用。
承载知识的工具至关重要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事实上印刷术决定了知识”,罗辑思维也在创造一种新型的知识承载工具,知识的幂次方——商品化的头部知识。
未来呼啸而来,知识终将成为你电子身份证的一栏。
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每天起床的时候,争取变得比你昨天更聪明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