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发现每天和儿子的沟通场景~,几乎都是最近看的教育类书里提到过的之后,我变得一点也不慌了!
不过,情境和书上类似,孩子却不会按书上别人家的孩子那样,按照剧本来演,所以还是考验我随机应变的能力。
按照昨天制定的计划,今天要带孩子们去王府井逛逛。如果陪同亲友游玩不算逛的话,那么在北京这么多年其实真的没有正经去这些著名景点旅游过。
上午早早把工作安排好,家务活能做的也都做了。为了方便和出于卫生原因,我还想到了自带饺子和葱油饼当午饭。
一切准备妥当,可是儿子还在呼呼大睡。放假了,容忍他可以偶尔睡懒觉,所以我没有太催他。可是时间转眼就到9点了,儿子依然没有要醒的意思,我只好让妹妹去叫他。尽管不情愿,可也还是起来了,早饭也迅速就解决了。
帮二宝穿好衣服的同时催着老大换衣服,谁知小祖宗淡淡甩过来一句我不想去!
我以为他跟我开玩笑呢,想都没想张嘴就催了一句,孩子依然没有行动,淡定地坐在沙发上自顾自地思考着什么。这要是在以前,我肯定立马火大,质问他为什么不去?怎么就不能去?不去的话请给出充分的理由。
以往的经验是,在大人的咄咄逼人之下,孩子更不愿意说,即使说也是敷衍了事。我告诫自己要冷静,先别多说什么,退到卫生间换衣服的同时边思索着要怎么跟他沟通才是正确的。
根据费斯汀格法则,孩子提出不想去是我无法预知的10%的不可控事件,触发了我的情绪失控开关,我的态度和回应决定了后面90%的事件能否被控制住,如果失败了,就会引发母子之间的争吵甚至打骂。
有两个方案摆在眼前,第一是威逼利诱,强势让儿子跟我们一起去;第二是听从儿子,然他自己独自在家。我偏向于第二个,却又担心他一个人在家存在安全隐患,左右为难之时,我想到给先生打电话,跟他商量之后再做打算。
电话接通,情况说明,简单沟通后,他提出要跟儿子直接对话。电话里,他没有明确要求儿子跟我们一起去,只是让他自己好好再想想。
当然,孩子依然没有改变主意。这个时候我已经完全冷静下来了,基本笃定了要他自己在家的决心,虽然还是有很多担心。
如果我忽视孩子自己想待在家的意愿,一味地要求他一同前往,那就是命令和强迫了,把自己变成了指挥者,这种回应是封闭式的,否定了孩子表达的愿望,不愿接受孩子有不同的想法。
我知道这不对!
正确的做法是给孩子开放式的回应,让孩子觉得父母尊重他,他长大了,可以自己独立在家,自行安排一天的生活。我也不再追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出门,因为我尊重他的选择,跟他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后就带着妹妹出发了。
不在家的几个小时里,我忐忑而又期待,忐忑的是怕儿子不会自己弄午饭,尽管家里有现成的吃的,怕他偷懒,随便对付几口;期待的是等我们到家后,他会高兴地跟我说在家里做了哪些事情,而且还做得特别好。
下午四点准时到家,儿子果然如我期待的那样,第一件事就是向我汇报在家做了什么,把好几项作业都做完了。
当然,我知道他把看电视和玩游戏这两项省略了,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