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的新一代手机iPhone6s伴随着众人的调侃,开始迅速占据市场。不少果粉表示仅仅只是多了一个颜色,有人称这种玫瑰金或许可以叫做“脑残粉”。 当然比起被果粉簇拥的iPhone、iPad等等,笔者想到是那个隐藏于苹果大旗下的制造业“王者”——富士康。也许提起富士康,会让人联想到血汗工厂,会想到低端制造业供应,甚至是想到员工跳楼的新闻事件。但客观来评判,可以说,富士康等级的代工能力在全球少有企业与之匹敌,以至于我们很难真正的下结论——究竟是苹果成就了富士康,还是富士康成就了苹果。
苹果也曾一度萎靡不振,那是97年乔布斯重回苹果的时候。这段低谷的成因除了苹果当时的创新力低迷之外,还有一个重大问题就在供应链上,这年苹果亏损约10亿美元。但是在07年之后,连续6年苹果成为Gartner评选的全球最佳供应链厂商。这种转变主要是在97到07年的十年之间,主要是库克的加入以及他大力的整合了苹果的产业链结构——富士康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正式与苹果合作。
乔布斯是矛,库克是盾,而富士康则是铸成矛锋与盾壁的精钢。富士康一度是iPad和早期款式iPhone的唯一组装企业,其50%的利润来自于苹果,而苹果40%的成本归属于前者。并且通过苹果产品的热销,富士康一度成为包揽全球50%电子设备代工的庞然大物。可以说是富士康成就了苹果的梦想,乔布斯曾说过:“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他做到了,苹果做到了。可是否有人关心过在这背后支撑着梦想的“机器”,尤其是富士康背后的那些员工。
笔者曾在一篇报道中看到:在富士康里,工人不需要学习,甚至不需要思考。而富士康的新生代工人们已经难以容忍这样的命运——“工厂想把我们改造成机器,关心的是怎样压榨我们的劳动力;但我们关心的是自己能从工厂收获什么,今后怎样改变自己的命运”。如今,富士康的新生代工人们已经难以容忍这样的命运——他们希望通过个人奋斗,有朝一日能享受到现代文明,而不仅仅是作为文明的奴隶。“不能只把他们当成坐在流水线旁埋头干活的工人,而应当将他们视为一个有创见的群体”,中山大学工商管理系教授孙海法说,新生代打工者“希望生活更有尊严,能通过工作获得自我提升和发展”。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富士康代工苹果公司加工的iPad手机,售价499美元,其中所有零部件成本仅为219.35美元平均成本为260美元左右。其中苹果开发的A4处理芯片每个26.8美元,16G的存储芯片29.5美元,而富士康公司的组装费只有11.2美元。在利润微薄的情况下,赢利压力会层层向下传递,最终压在最末端的生产线工人头上。也就是说富士康在供应链上的利润率几乎为零,其所赚取的就是人力成本的差值,也就是对员工的过度压榨。他们最大限度地赚取了利润,由此极大挤压了工人工资所占的比重。
库克虽然曾经说过会关注产业链里每一个工人的情况,然而从商人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话却又是不现实的。苹果的成长注定了要盘剥金字塔的底层,而富士康的成长则势必会涉及到底层拓展后顶层建筑的换代。可是代工这条路还能走多远。富士康的快速崛起,基于中国特有的劳动力土壤。然即使富士康现在已经是全球规模最大、最成功的代工企业,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增速已经放缓,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的红利逐渐消失。支撑富士康的另一个因素——苹果的创新能力,也同样开始下滑。
时代的步伐不断向前,苹果的梦想与富士康的机器,曾经彼此成就,当下又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各自的定位。事过境迁,各种条件最终还是会变化。苹果已经向其他企业伸出橄榄枝,富士康也不再是他的“唯一”。富士康为了满足发展需要,减少对工人需求,但逐渐增加机器人的引入。所谓的合作双赢,其实仅仅是商业的表象。任何合作都是建立在资源配置和效率的基础上,这时如果没有准备应对,看似完美结合最终还会遭遇困境。
总结:写得好没逻辑的赶脚>。<我觉得苹果的梦想的实现,压榨的是富士康的员工,员工像“机器”一般在流水线上作业。
参考:《富士康机器》、《富士康和苹果的同床异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