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熟的文明社会,其显著标志便是大多数人都能自觉遵守规则。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要做老实人,要听话,不给别人添麻烦,更不惹是生非。然而,步入社会后,我们却常常发现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那些循规蹈矩、老实本分的人,似乎总在底层挣扎;而那些敢于稍微挑战规则的人,却往往能获得更大的利益和更高的权力。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坚守规则,还是寻机突破规则呢?
规则的本质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规则的本质。正如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所提到的,规则是人类为了维持社会正常运行而虚构的普遍认同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存在,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确保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社会能够有序、高效地运作。所以,规则并非为了促成绝对的公平,更不保证遵守者都能成功。
规则与成功的悖论
在这个竞争激烈、丛林法则盛行的世界中,成功往往象征着在某一领域内超越众人,屹立于金字塔的顶端。然而,金字塔顶的空间毕竟有限,若每个人都盲目地向上攀爬,势必会引发一场混乱的踩踏,最终导致无谓的伤亡。规则,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虚构的社会契约,它并非旨在将人们推向金字塔的顶端,而是为了在攀登的过程中维持秩序,防止踩踏事件的发生。
例如小王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他每天准时打卡,从不请假,工作认真负责。可是十年过去了,他的职位和薪水几乎没有变化。反而那些经常迟到早退、工作不太认真的同事,却因为会来事儿、懂得如何取悦领导而仕途顺畅,步步高升。难道领导都喜欢溜须拍马之辈吗?其实不然。问题在于,底层人往往过于拘泥于规则本身,而忽视了规则背后的本质和目的。他们把遵守规则当成了最终目标,而不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这种固化的思维方式,不仅剥夺了他们创新和突破的机会,更使他们在职场竞争中陷入了不利的境地。
敬畏规则但不拘泥规则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遵守规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规则的社会中,从生命的起始到终结,从职场到家庭,规则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在职场环境中,,如果大家都在讲规则,而只有你不讲规则,必将遭受批评和排挤。长期以往,不守规则者终将被淘汰出局。因此,不讲规则的人注定要失败。
然而,另一方面,过分拘泥于规则又可能束缚我们的手脚,导致思维僵化,进而限制个人成就。因此,在恪守规则的同时,学会适时地“不讲规则”同样重要。毕竟,规则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以公司事务为例,若事事需层层打报告、等待审批,往往错失良机。设想有人敢于打破常规,直接面见公司高层申请资源,或许能因其独到见解获得即时批准。此人不仅成功获取资源,还让各级官僚对其刮目相看,同时在老板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即便未获批准,他又有什么损失呢?为了公司利益而适度破坏规则,这事不难被原谅吧?
遵守规则的人,天天等着别人允许,而敢于破规者则已先行一步,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已从中获益,无论是实际的好处还是权力的提升。更深层次地,那些敢于适度破坏规则的人,往往被旁观者视为具有力量与权力。一项社会心理学实验便佐证了这一点:在市政厅等待办事的人群中,大家都规规矩矩地坐着。服务台上虽有咖啡,却无人主动取用,也无人邀请大家品尝。此时,一位男子主动起身,自顾自地取了一杯咖啡饮用。事后调查显示,在场众人普遍认为这位取咖啡的男子强大且具有权力。
回到公司规则的讨论,其设立初衷是为了实现层级管理,增强各级员工的责任感与积极性,避免员工直接越级找老板解决问题。然而,规则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了提高公司整体效益。因此,如果你的行为虽破坏了规则,却能显著提升公司效益,那么这种破坏又何尝不可呢?所以讲规则与不讲规则之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适时地、适度地打破规则,或许能为我们开辟出一条通往成功的崭新道路。
打破规则需要智慧
众所周知,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遵守规则。至少,在明面上,遵循既定规则才能不落话柄,顺利上位。然而,现实往往更为复杂,因为真正起作用的,并不是表面上的规则,而是大家嘴里常反对的这些“潜规则”。遵守大众认可的规则,会让你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适当的时候会给你提供更大的帮助;而巧妙运用那些隐形的规则,则能在关键时刻让你脱颖而出,适当的时候,你就比别人多了更多的机会。其实不管是明面的规则还是“潜规则”,都是一个组织维持运转的工具,如果与我们的既定目标不同步,则需要打破。
打破规则,无疑需要巨大的智慧和勇气。以宋仁宗为例,这位少年天子在登基之初的十余年里,严格遵守各项规则,不越雷池半步。然而,在刘太后逝世后,他抓住了机会,毅然决然地打破了这一平静。不顾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他决意废黜郭皇后,这一举动虽然为他带来了诸多争议和负面评价,但也正是这次破规之举,为他树立了不可动摇的权威。
废后之举,本就与儒家伦理相悖。更何况,在刘太后去世仅一年多后,宋仁宗又决定册立新皇后,这在丧服期间无疑更是对礼法的挑战。然而,正是这样的勇气与决断,使他成功突破了规则的束缚,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权威。
值得注意的是,宋仁宗在确立权威后,并未因此变得狂妄自大或意气用事。他巧妙地破坏了规则,试探了底线,随后便适时地鸣金收兵。这种在仁厚与果决、讲规矩与不守规矩之间的精准拿捏,展现了他非凡的智慧与谋略。
正是凭借这种敢于打破规则、又懂得适时收手的智慧,宋仁宗虽然承受了一些负面评价,但最终却收获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开创了被誉为“仁宗盛世”的辉煌时代。这无疑是对打破规则需要时机与智慧这一观点的最好诠释。
在规则与破局中寻找平衡
有位大神说过,越是底层的人,越需要被他人认可、被恭维、被重视。因此他们老老实实的遵守规则,生怕出了一点点的错,从而被别人瞧不起。但是他们永远搞不清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别人的看法是世界上最不值钱的东西,他人的眼光更是不值一提。那些弱者,往往过于依赖规则,将自己紧紧束缚于规则的牢笼之中,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从而失去了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面对规则,我们既不能盲目遵从,也不能全然无视。在维护正义与公平的基础上,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才是明智之举。生活中,不乏因过度遵守规则而丧失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人。他们害怕犯错,畏惧失败,从不敢挑战既定的规则与传统观念。相反,另一些人则显得过于漠视规则,只顾追求个人利益与欲望,完全不顾法律与道德的约束。这两种极端做法,均非可取之道。
我们应在规则与破局之间寻找一种微妙的平衡。在关键时刻,要勇于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权益;而在面对不应触碰的底线时,则需保持一颗敬畏之心,谨守规则。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文明社会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