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近几天又重新拜读此书,欣喜颇多。余秋雨先生像一个朝圣者,通过对山水的人文思考,一步一叩地将文化苦旅展现。不得不说,没有对文化的深刻思考和对历史的深刻感触是没有办法从深处建立起他们之间庞大且复杂的联系的。这本书并不只是展现纸上谈书的感染力,而是让人想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脚步去世界各地看看,去感受历史的无限魅力。
如在《道士塔》中,尽管余老先生说过不愿把愤怒的洪水向“王道士”倾泻,认为这只是对牛弹琴。但实际上他还是费了大量的墨水将恨意倾注于“王道士”身上,说起来也是又气又无奈的。但我认为,恨的高度不应该停留在个人层面,正如文中所说的,他只是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那么可见这个千古罪名王道士一介贫民百姓是承担不起的。因此对于余秋雨先生在本篇中的矛盾说法我不太能理解。几卷经书在中国仿佛无处可藏,这是何等的悲哀。
在我看来,一个人不存在尽善尽美,连恶棍也有柔情的一面,连圣人也有小肚鸡肠的一面。文学,可以有争议,可以各抒己见.因为疼痛所以深刻,因为漫长所以沉淀。文化苦旅中的苦或许也是中华文明在千年来的苦难头中酝酿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