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下载简书是因为某大学生倾心归列安利独家喜爱的app推荐软件;其言道简书是以美文、散文为主,既文学爱好聚集地;这一点,简书的确做到了。
知道这是我一直找的软件。
喜欢高质量文的人,对一个正确主题指标的软件是多么的迫切。简书,就是让我们明白:“你是要打造一个怎样的简书?”会一直追寻着某特定作家;即使不知道写文的作家是否是个13岁的小姑娘。高手底下见真章——刀刀致命;写作真的是一个无关年龄、无关职业的圈圈,全凭实力、技巧,收取别人的拜服。有点黑客的赶脚——神秘;所留下的地方,就是在圈内特别的出名。文学圈入场卷不存在的地方,主题是作者聚集地;就是简书。虽然不知道是怎么形成的,靠什么维持的,我喜闻乐见。
为什么简书这么成功?从成立起那么久了也没有初心崩盘的时候?
刚进简书里面就有很多行业的大神,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国家编辑,他会分享自己的写作技巧,还有很多大神,一看就知道是圈内人的顶力相助,软件的开发者是怎样找到那些人的?估计软件大大也有某些我们不知道的神秘能量。
没有强大的程序员加入来,有程序员也喜欢写作,那是不是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作家可以把每个行业的人实现化:老师、教授、医生……每个的性格,其实,作家可以刻画出这个世界,就像漫画,画出一个世界一样。描绘出的世界是多么的神奇,还能更改,还能时间倒流;还能剧情反转、还能更改结局,还能像亲身经历一样。
吸引作者的地方,是简书的排版。专题、散文的排版形式有别于其他app的版面构造。作家的起点就是专题、散文,有助于研究类型的题材,不断磨合写作水准,达到当别人需要什么题材、类型、标准,都能有很多类型供人选择,想挑哪种写法就有哪种写法,专题、散文看似简单,是文学的起源;既是文学终点最好证明。
小时候觉得作家一定是写文学类文章的人。到现在都是这么认为的。
读书的课本选用的文章,到四大名著,无不是彰显写作的技巧,写作的延伸、渲染、魅力。当初看四大名著,看前四次,内心总是无限次吐槽,这怎么是四大名著?情节一点都不吸引人……后来初中和几个同学迷上写作之后,再去看四大名著,直吐槽:这真的是一个作者写的?怎么那么博学?涉略所广简直不是人……
才知道文学这东西,圈内看门道;外人看热闹。得到作者的肯定跟得到读者的肯定怎么会是一样的。
所以阅读量这东西真不是判别一个作家的标准。阅读量是读者对你的肯定,但不代表圈内作者认可你,得到圈内的肯定那一定是专业的,如果只为阅读量,注定不能走得太长远,因为体现了一个作家的素质,或者迫不得已叫自己为“编辑。”作家可以是编辑,编辑却不一定是作家。
一个作家写出来的东西好比一个人,作家的任务就是可以成为任何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