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看《正面管教》第二章几个基本概念
14/21【13/88】
这章核心是为什么是正面管教,以及正面管教背后的理论基础。
2.1 “赢得”(尊重)孩子,而不是“赢了”(控制)孩子。
“赢得”孩子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这需要大人给予孩子大量的鼓励,并花时间训练孩子的基本人生技能。
“赢了”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
“赢得”孩子的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像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否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者行为,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种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2.2 自尊
自尊是学会自我评价和内省,而不是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
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者观点。大人应该教会孩子把犯错误当成学习的大好时机。通过允许经历失败,他们就能够在问题出现时学会怎样自己去解决。让孩子学会适应将使他们受益无穷,这样才能使他们知道如何对待人生中的跌宕起伏。
他尊,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孩子会成长为“讨好者”或者“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当孩子能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时,他们就是在培养自己的自尊。当孩子感受不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时,他们往往会生出他尊。一个他尊的孩子由于缺乏内在的力量,往往在长大后很长时间里去寻找自己。
2.3 不良行为的背后8个概念
1) 社会人
“社会人的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孩子是社会人。因此,孩子的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养成的孩子看待自己、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们认为别人怎样看待他们的想法为基础的)。
2)&3) 行为、归属感和价值感
孩子善于观察,而不善于解释。每个不良行为的背后,都是一个仅仅想要有所归属却不知该怎么恰当表达的童心。面对不良行为,我们要记住:“孩子只是想有所归属”。
“行为是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为基础的,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4) 平等
平等意味着大人和孩子,都对“尊严”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这也是正面管教为什么摒弃羞辱的原因。
所以,遇到问题时,问孩子怎么做,我们要注意语气。我们要用和善而坚定的语气,而不是羞辱的语气。和善而坚定的语气是一种请求的语气,羞辱的语气是一种命令的语气。前者更容易让人接受(《非暴力沟通》),后者则让孩子感到是一种惩罚。
5 ) 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或集体感
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是及其重要的。如果年轻人不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员,学知识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培养社会责任感的第一步就是教导孩子依靠自己。然后,他们才能为帮助他人做好准备,并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感到自己特别能干。
如果我们为孩子做得太多,就剥夺了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发展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机会。他们反而会认为自己需要别人来照顾,或者他们“理应”享受这种服侍。如果父母总是扮演“超级爸妈”的角色,那孩子就总会期待世界为他服务,一旦享受不到这种服务,就会认为不公平。当别人拒绝侍候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感到难过,采用伤害性或者报复性的行动寻求报复。
6) 平等
平等意味着大人和孩子,都对“尊严”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这也是正面管教为什么摒弃羞辱的原因。
所以,遇到问题时,问孩子怎么做,我们要注意语气。我们要用和善而坚定的语气,而不是羞辱的语气。和善而坚定的语气是一种请求的语气,羞辱的语气是一种命令的语气。前者更容易让人接受(《非暴力沟通》),后者则让孩子感到是一种惩罚。
7) 没有完美的人,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我们大人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犯了错误,是要挨责挨批挨打的,所以长大后的我们对犯错误有抵触,不想接受犯错误的自己和孩子。本书提出“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从认知上,父母自己学会,也要教会孩子,改变对犯错误的认知。
1、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我们都不完美,都会犯错误。
2、把犯错误看成一个令人兴奋的学习机会。
怎样从犯错误中学习呢?勇于不完美,作者给出三个R的步骤:
“1、承认(Recognize)——啊哈,我犯了一个错误
2、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3、解决(Resolve)——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当这样看这样做之后,会怎样?
“当我们把犯错误看成一个学习机会而不是坏事时,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就变得容易多了。如果把犯错误看成一件坏事,我们会倾向于觉得自己无能,感到灰心,并且可能为自己辩解、推脱、轻下判断或者好批评-既对自己又对别人”。
8) 注意言行背后的感觉,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有爱孩子的心和意,但不是所有的父母的言行都准确表达了这份心意。我们甚至会有“打是亲,骂是爱”的认识。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我们的孩子不懂(别忘了,他们的解释系统还不强)。所以对孩子,“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比我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更重要。”当孩子有了好感觉后,沟通合作、解决问题才有可能。
当我们再怪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用心,我们可以做下面这个检查,并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在给予孩子力量,还是在挫伤他/她们?”。
1、对孩子是不是有无条件的爱?
2、我们传递爱了吗?传递的方式合适吗?
3、孩子感受到了吗?
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多重要,如果不能真正认识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与想法,就有可能用不恰当的方式回应孩子,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毕竟孩子天生敏感,但还不能正确解释她所看到的事实,而父母是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的。)除了学习用合适的方式回应孩子的行为外,父母还要审视是否是自己的言行或者言行背后的感觉影响了孩子生成了不积极的想法。
做父母的,经常审视自己,当父母改变了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时,孩子也会随之改变,与孩子合作关系就会建立。所谓育儿育己。
章节后的问题
请讲述一个你和孩子发生矛盾的具体事件,并设想如果你当时以传达爱的信息开始,情况会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