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关注一些儿童教育方面的问题,并报名参加了中美星星桥的课程。不由得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想知道自己小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
自己的记忆大多是一种心理感觉,基本已经很模糊。所以,我开始想念母亲,想念妹妹,想念二表姐和三表姐。想念舅舅舅妈,想念杨树底下,想念三道河子,想念记忆里曾经陪伴我长大的亲人们。想从他们那里知道,在别人眼里的小时候的我的样子。
那些故事,那些成长的经历,只有那些曾经互相陪伴的人可以分享,可以验证,可以微笑或者感动。
小时候的记忆是以在八家子搬回三道河子的时间点为分界和参照的。彼时我应该是5周岁左右。
我对在八家子的生活是有一些印象的:居住的房子,附近大致的地形,曾经的邻居,邻居家以及附近的孩子(玩伴),和妹妹一起和那些小伙伴玩的一件事,家里来过的做家具的木匠,母亲上街去买的羊肠羊肚子袜子,上街去看过《杨三姐告状》,还有我丢在剧场里的绿色小喇叭。那时候已开始喜欢去姥姥家,姥爷带着大苹果去看我们,我挑了一个特别红但不太大的,妹妹挑了一个绿色的但很大的,但是我的红苹果里有虫子!我记得去姥姥家的时候要经过南桥,路边开着打碗碗花。那时候妈妈给我种了很多甜杆儿和姑娘儿,去姥姥家就给我带去一些甜杆儿。妹妹并不太去姥姥家。我却相反,基本从姥姥家长大。上小学(7周岁半)后回到原生家庭,但一到寒暑假立刻跑到姥姥家不回家。小学6年级下学期在姥姥家村里读书。直到上初中,才算基本离开姥姥家。
父亲因为工作原因不常在家,母亲因经历过不愉快的事而耳聋。这是对我们姊妹三人成长有较大影响的因素。
小时候最喜欢和羡慕的是三舅舅家的氛围,喜欢三舅妈轻声细语、微笑而和善,佩服三舅舅能干、有担当。最喜欢和二表姐、三表姐玩,崇拜的榜样是九表哥。三舅舅家里,彼此亲密地交谈,声音小而柔和。舅舅家里的高粱米是磨得比较细的,口感很好。舅舅家里还有一台录音机,经常放着流行歌曲。这些相对我的原生家庭而言,对我有着一定的诱惑力。在家里,母亲的耳聋使得我们不得不大声谈话,但也经常无法顺利沟通。父亲总是不在家,母亲常常因为生活的艰辛和不堪重负而抱怨、心情郁结。家里的氛围不太容易轻松和谐。
所以,这些导致我的心理安全区相对狭窄,也导致了我成长过程中的很多问题。性格形成方面,受到了极大影响。
回想起小时候,那些回不去的旧时光,我半夜里睡不着,爬起来码字。很多想法让我难以平静,必须写出来,才能获得某种抒发。
现在,我们都长大了,变老了,那些陪着我们长大的亲人们,也很难相聚到一起,像小时候那样热热闹闹地在一起。
微信群《相聚在杨树底下》是我建立的。最起初,只有我、九哥、九嫂三个人。后来二表姐加入了,然后是连坤大嫂,然后是越来越多的亲人。但大家经常不说话,偶尔会聊起来,但更多的是沉寂。也许是因为彼此各自天涯,也许是因为通讯交流方式的改变。
我曾经最亲密的二表姐、三表姐,也因为不常在一起、不常交流而日渐疏远。我曾经最崇拜的九哥,也不再给我写信,我也渐渐不怎么再打听他的消息。
九哥曾经成立过一个家长QQ群,专门交流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很是热闹过一阵子,后来不知什么缘故解散了。彼时因为我自己的孩子较小,还没太多的心得,所以参与度很低。现在,我似乎找到了一扇自我康复以及成长的新门,门后的路似乎能通向小时候,给我一次重活重生的机会。——难道我找到了穿越的时空之门?!我想找回我曾经亲爱的二表姐、三表姐,找回我亲爱的九哥,我想找回杨树底下那个温馨的姥姥家。
九哥,你什么时候来天津看我?我真的很想你。我还想去沈阳看你们,忽然的,思念之情无法抑制。之前,我感觉自己的内心正在慢慢变老,而现在,我却正在重新长大。
夜深人静,虫声唧唧,想来你们还在熟睡。在此遥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