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杂事的这个流程,由收集杂事的习惯及建立收集收件夹系统两部分组成,练习这个流程的益处是让杂事进来的同时立刻放到收件夹,继续专心在眼前的事情上,并且因为杂事放在头脑以外的地方,也能够降低心理上的压力。”--------《每天最重要的三件事》
将杂事加工成行动,加工时把收件夹系统收集的杂事分批加工成行动,再把加工后大量的行动提示,分别放到日程表、任务管理行动清单、参考资料库里,当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取出。
这里的杂事并不单指需要处理的工作,或者家里需要解决的杂事,也包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收集积累的好词好句好文章等学习资料,将这些被统称为“杂事”的内容每天清空,一一放入各自需要的地方,如若在需要的时候找不到、使用不了,那么这一天中的工作有很大程度上就是白费时间。
我们很多时候会认为做好时间管理就是要遵循立即行动、不拖延的宗旨,但在提高办事效率上,并非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立即行动,有时越是行动的快速,越可能造成事件的混乱,例如当我们正高度专注于手头上的工作时,又有一项新的任务清单进来,此时如果立刻停下手中的工作,开始新的工作,那无疑会将我们专注的状态打破,不利于事情的解决,所以类似这种立即行动就是不提倡的。
立即行动,必须与任务清单配合使用。所有的杂事被批量收集、一一检视之后,可以开展的必须立刻开展,不拖延,但是有一些是需要与其他事情配合开展的,那么就在制定好下一步行动清单时再开展。快速行动不是盲目行动,经过梳理、重新排序的行动才是最高效的行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时间管理上我真心认为管理工具切不能多,最简单的纸和笔、加上手机闹钟,就可以将时间管理做得很好,当然,在团队层面使用可以共享行动清单以及时间安排的工具很有必要,做好时间管理最关键的是养成“将任务批量收集起来,再分别进行处理”时间管理的好习惯。
还有一点需要重视的是,想要做好时间管理,充分的授权他人十分必要。拿自己举例子,有的时候因为工作、学习、家庭会忙到内心焦虑,看到老公在沙发上坐着玩手机便会觉得十分气愤,但老公却觉得很冤枉,毕竟他不知道我正在忙什么。后来我学会的一点就是授权,将一些家务及外出采购委托给老公,当然这需要一些沟通时间。在团队中工作时,这种情况也需要同样的方法来解决,毕竟沟通、授权他人、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工作进度,这些都是做好时间管理的必要前提。
有时候会收到一些朋友的留言,称自己掌握了很多时间管理技巧,又充分授权给他人,也知道了很多管理工具,但工作效率还是很低,时间依然不够用。
观察他们的工作状态,会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时间不够用是和他这个人的工作习惯和工作能力有关系。
别人写作一篇公文可能结合之前的资料需要一到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但由于他之前没有及时将资料按不同文件夹存储的习惯,在需要使用时就不能快速或是根本就找不到前面可以借鉴的资料;或是别人制作表格只需半个小时就可以搞定,但是因为自己对表格的很多功能不熟悉,不会使用快捷功能,很可能会比那些掌握了快捷技能的同事耗时多出三四倍。
这种工作能力自然会导致工作效率低,即便时间管理做得再好,工作能力上不去,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毕竟时间管理能力好,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毕竟工作能力才是王道。
在这里再多说两句,记得一个前辈说过一个高效工作的经验:将所有做过的工作都整理出一套模板来,以后就可以通过每日具体工作来不断修正这些模板,越往后工作就会越轻松,因为会发现这些不断修正的模板会变成一些万能模板,新接手的工作都可以快速套用开展。对这个经验我十分认同,毕竟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日常的工作都有一定的重复性,在日常工作中做个有心人,很多问题都可以找到答案,这是一种有技巧的工作方法,可以节省下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赚到的时间可以吃更多青蛙,做更多对自己长远目标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今天的内容共读,一共有三方面重要的启示和大家分享:
一是,时间管理是一套收集杂事,并把这些杂事批量转换为行动的系统,学会这个系统,便可以快速的处理各种纷至沓来的杂事;
二是,提高工作能力是学习时间管理的前提,哪怕时间管理研究的再深、再精,没有掌握必要的工作能力,那么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意义不大;
三是,日常工作也是一套系统,将所有工作都模板化、公式化,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耗心力,但是一旦模板化后,日后的工作便会如鱼得水,越来越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