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一下,你上周末刚刚出去玩,晚上和朋友吃饭K歌看电影,正要配文发图歌颂下友谊,却发现时间已经接近午夜。让父母发现,第二天又得被点名批评,只好收起手机。
或者你在惨兮兮地加班,只能看着别人游山玩水,想发个朋友圈求安慰,表达下自己悲伤逆流成河的心情,结果爸妈却说别在大城市待着了,赶紧回家。
每发一条朋友圈,都得在“公开”和“不给爸妈看”之间犹豫,生怕哪一条触动了爸妈神奇的脑回路。
爸妈牌健康生活指南,吃不消
熬夜不能太晚,外卖不能吃太多,最近天气怎么样,吃饭睡觉要正常。这些关照用语,有没有让你感受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
嘴上说着“好好好”,但实际,爸妈不想你过的生活,你基本每天都在重复。
手边儿的活儿攒到最后期限之前必须完成,你只能熬夜,好不容易大功告成,拍了张窗外的夜景,你在朋友圈里发条动态——“你见过凌晨三点半的天空吗?是的,我见过。”
第二天,父母的电话打得比你的闹钟响的还早,听着电话那边罗列熬夜的种种危害——脱发、神经衰弱、免疫失常、反应迟缓,你在心里后悔不该给爸妈看自己的朋友圈。
早睡早起身体好,是爸妈眼里的天经地义。
白天已经很累,晚上当然想刷刷手机、看文追剧,放松一下身心。
隔着一个时代的距离,父母或许了解,但看不清我们世界的忙忙碌碌。
那个年代,大多数朝九晚五的爸妈,下了班就可以把时间贡献给家庭。
那一代人,就算在家休闲娱乐也很少熬夜。因为12点之后,电视台都要休息。两集电视剧结束之后,基本就是睡觉的时间了。
隔着一个时代的距离,但爱没有距离。父母或许不了解我们的忙忙碌碌,但我们了解他们那颗爱子女的纯粹心。
周末你是不是也点外卖?
有爸妈在朋友圈盯着,除了偷着熬夜,外卖你也得偷着点。
难得晒个周末日常,偏偏眼光锐利如侦探的爸妈,瞄准了桌子一角不小心入镜的外卖包装,上面“饿了吗”几个字分外刺眼。
果不其然,父母的警告马上到场,甩给你几篇“外卖,正在毁掉我们自己和下一代”、“外卖,正在危害三代人”。告诫你为了全家的前途,好好做饭,远离奶茶、大鸡排、麻辣烫。
爸妈的印象恐怕还停留在你上学的时候,下了班紧赶慢赶回家做饭,走读的孩子回家就有做好的饭菜。就像电视剧里,一家人一日三餐。
对于漂泊在外的上班族来说,平时要吃到这样一餐饭可是比登天还难。
自己买菜、做饭,是他们眼中生活本来的样子,下馆子贵,外卖不干净,只有偶尔来不及才会凑合一下。
现在眼睁睁看着你把点外卖地日子活成了日常,爸妈一边嫌弃你又懒又笨,一边担心你吃得不健康。
天天加班,住合租房的你,一边“背着父母”偷偷定外卖,一边享受着这份唠叨式的关心。这或许是我们和父母之间独特的奇妙相处模式。
时代在变,爸妈眼里的好出路没变
比生活方式的分歧更难搞定的,是人生选择的分歧。无论是找工作还是找对象,担心你不按套路出牌的爸妈,都在朋友圈远程指导。
时代在变,爸妈眼里的好工作没变。你眼里的互联网大厂,是挤破头都进不去的热门公司,可在爸妈眼里,互联网公司挨累不说,回到家里相亲都是被挑剩下的。
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学年年度的数据来看,父母最希望孩子从事教师、律师、会计、翻译人员(29.6%)这类工作,其次便是公务员(18.82%)。
没走上爸妈眼里的好出路,找爸妈眼里的好工作,那你的朋友圈就等着被挑刺吧。
朋友圈里说一句“十一选择办公室七日游”,爸妈就说你不听老人言,放着家乡的公务员不考,非要去大城市加班。
好不容易工作这件事儿翻篇了,下一条朋友圈又“惹事”了。
你转了一条“单身久了会上瘾”,想说一个人的生活美滋滋。结果爸妈看到,又搬出万能的隔壁家孩子——“隔壁阿姨家的女儿年底要结婚了,人家就比你大一岁”。
爸妈有他们的理由,1990年,在爸妈结婚的年代,中国女性一般没到大学毕业的岁数就结婚了。
可到了2017年,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已经比硕士毕业还晚,在上海甚至晚于博士毕业年龄。爸妈眼里,早该结婚的你连个对象都没有,这肯定没法放心。
即使有对象,每次朋友圈秀恩爱的时候,爸妈也会在下面例行催婚。爸妈不明白,孩子结个婚怎么如此费劲。
哈哈,面对爸妈焦虑的眼神,不想活在爸妈注视下的你选择了悄悄屏蔽。念叨一声:哎呦,我的妈妈呀!
其实,父母的关心我们是了解的,藏在屏蔽背后的都是一张张无奈又幸福的笑脸吧!
爸妈,你的朋友圈形象设计师
除了担心的你的身体和未来,爸妈最担心的就是你的朋友圈形象。
十一的时候好不容易出趟门,发个泡温泉穿泳衣的自拍九宫格,晒个美美的自己。爸妈立刻打电话下了删除令,“这些照片影响多不好,赶紧删掉”。
头像也是爸妈嫌弃的重灾区,母上大人亲自改造画风。名字改成“夏日清荷”,还配套签名“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这么大的人了,咱得注意自己的形象。
深夜分享一首歌曲,因为歌名,爸妈也会跑来找你来谈心,原因居然是担心你和什么邪教组织有了关系。就算你解释过了,他们还嘱咐你别发这些神啊鬼啊的,免得亲戚们误会。
没办法,虽然爸妈也玩手机停不下来,但是他们眼里的朋友圈发言标准,还停留在家属院,筒子楼时代的交际规则。
堂姨表舅难得发个动态,爸妈都告诉你要和家里亲戚搞好关系,要你点赞,仿佛这是你这个月必须完成的完成KPI。
在微信打卡学习,评论区时不时出现亲戚长辈给你点赞,要你再接再厉。如果朋友圈也能发表情包,你肯定想回个“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我们不愿意父母长辈“控制”我们的朋友圈,我们想要“摆脱控制”自由飞翔,但是我们也能理解他们站在身后投来的焦急和关心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