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既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和诗人。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个人藏书达数万册。
毛泽东的“十万藏书”
毛泽东曾有一枚藏书章,是1963年请上海博物馆的篆刻家吴朴堂刻的一方“毛氏藏书”印章。吴朴堂在刻这方印时,妥善处理了“毛氏”和“藏书”四字笔画疏密和布局的矛盾。这个印章深得毛泽东喜爱,他的所有藏书上均盖有这枚藏书印章。因为收藏、学习了大量古籍,毛泽东无论是讲话还是写文章都喜欢引经据典,达到了信手拈来、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地,使他的文章和讲话文采飞扬、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胡适一生不收藏字画、碑帖、金石、古玩等这些一般人热衷的藏品,除对藏书感兴趣外,胡适唯一钟情的是收藏火花。
胡适收藏的火花。胡适是我国最早的火花收藏家之一。他在担任驻美大使任内先后收藏火花5000多枚。这些火花大多是胡适旅行时到过的旅馆,或宴会中的洋火盒,随便收集一些,加上别人赠送,谈不上刻意收藏。美国《生活》杂志的记者到胡适寓所采访,原本是想还原一个自然常态下的真实胡适,不想进门后却发现屋子里堆的不是书,而是火花。于是写了一篇报道,说胡适是个收藏家,一是收藏火花,二是收藏荣誉学位。末了,又在胡适与他的火花的合影上题注:“火花收藏家胡适”。文章发表后,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给胡适寄来各式各样的火花,胡适只好写信去道谢。后来,寄的人实在太多,胡适就将自己的火花寄给那些送给他火花的人。有一位朋友把胡适送他的火花在报上刊出来(洋火盒是篆文胡适两字的图章,白底红字的封面),结果惹来不少麻烦,很多读者纷纷来信向胡适索要火花。害得胡适叫苦不迭。后来,胡适到美国各大学演讲,每次登坛开讲,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向他赠送火花。更有趣的是,但凡欢迎酒会,门票都不收美元。晋见礼是l00枚火花,凡缴足此数者均可赴宴,一时间应者云集。关于自己的那些荣誉学位胡适的解释是,荣誉学位也有三十多个,不过都是人家送的,不算是收藏。
提起张学良与收藏,人们极易想起的是他当年曾被张大千蒙蔽,把大千先生临摹八大的作品误作真品收入囊中。其实,爱好收藏者都有过打眼吃药的经历,身为贵公子的少帅也难以例外。张学良是民国时期四大“公子收藏家”之一,其收藏之富之精,堪与张伯驹等比肩。少帅本人是个叱咤寰宇的风云人物,他的收藏也颇有渊源。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是东北军阀张作霖的长子,1901年6月3日(清光绪27年4月17日)生于今辽宁省台安县桑树林子乡。他前三分之一的生命是令人景仰称颂的爱国将士,后50年时间过的却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幽禁生涯,再后来就是近10年的海外生活。
许多人都知道,民国“四大公子”各自都有自己的收藏经,大概这在当时算是一种“时尚”吧,除大收藏家张伯驹之外,像袁克文“百宋楼藏”和“八经阁”中的宋元古籍就极具分量。张学良的收藏多是早年购进的,涉及到古籍、文玩、书画等领域。张将军后来遭逢变故,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囚禁生活,其收藏品多有流失,在所难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到1994年底张将军离开台湾时,身边藏品还有不少,远非一般藏家可比。
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早在上世纪20年代,年仅20来岁的他即为湖南鉴藏家张渠珍整理古籍、管理古代陶瓷和书画等,并做编目工作,为此培养了他对收藏的兴趣。上世纪30年代沈从文到了北京以后,便开始节衣缩食不断从古玩市场收购一些藏品,并进行研究。
沈从文写的《“明锦”题记》对明锦的起源、品种、染料、技艺、图案等进行了研究探讨。1950年,沈从文被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他更是专心探讨,先后写出了《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丝绸图案》等文物箸作。1958年,周恩来总理百忙中嘱咐把编写中国服饰史的任务交给沈从文。沈从文在抗战时期收藏过丝织锦缎,所以早有研究服饰的心愿。他说干就干,专心致志撰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书稿,以填补我国服饰研究的空白。
著名作家老舍喜欢收藏名伶的扇子。
一次,梅兰芳的琴师送给老舍一把梅先生的扇子。原来,梅先生演《晴雯撕扇》时,必在上台之前亲笔画一张扇面,装上扇骨带到台上去表演,然后当场撕掉。演一次,画一次,撕一次,成了规矩。琴师很心疼,有一天等散戏之后,偷偷地把梅先生在舞台上撕掉的扇子捡回来,请裱师想办法粘好,送给老舍的就是这么拾回来的。老舍大为感动,以后对名伶的扇子倍加钟情,逐年收集,居然藏有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俞振飞、叶盛兰等100多位艺术名流的书画扇,真可谓名扇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