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上次杨瑞清老校长分享行知教育时,讲到的荷花。我们要学会赏识,荷包心态,这其中还有一位种荷花的农民,不知道大家记得否?他把荷花种出了几百种,而荷花成就了戴爱莲先生成了一位艺术家。本节课后我还专门搜了一些资料来看,竟然荷花舞被誉为甘肃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朵荷花就这样成就了一位艺术家。是说我们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是周先祖公刘开创中国农耕文化的起源地。周代的遗俗和农耕文化是孕育出民间荷花舞文化的历史人文环境,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载入《20世纪中国民族舞蹈经典》的“荷花舞”就源千这里,甘肃庆阳也因此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荷花舞之乡”。
西峰区内庙宇较多,道教文化盛行,每逢庙会或春节时,社火队都排演“云朵子”。
荷花舞集合了曲艺、音乐、纸扎、民间美术于一体。中国农耕文化源头地的历史遗存,也是中国农耕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形成的特殊产物。特征是道具别致,由云盘、云朵、油灯、莲花构成的舞具,民俗意味性极强,反映了周代的农耕活动文化内容。云盘象征甘霖,云朵象征四海太平,油灯象征五谷丰登,莲花象征祥和润泽。由此所构成的意念来自周代祭祀中的赛社活动,象征远古农耕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人们对生存的企盼,期望风调雨顺,太平盛世的民间观念。
荷花舞的发源传承变化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在人们群众中产生了艺术感染和心理共鸣,同时影响扩展到周边的庆城县等地。着装古雅,大红大绿,足刹黄土地,云朵齐裸骨,一扭一摇一弯的舞步,油灯忽悠不熄不灭的功夫,舞姿把功夫用在以腰带动云盘、荷花的转动上,披纱轻飘,甩袖悠然的轻盈舞姿,如同水上荷花摇曳,这种独树一帜的民间特色舞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荷花舞定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舞蹈家戴爱莲在北方一次采风中,将“云朵子”改编定名为“荷花舞”,在波兰演出获金奖,从此荷花舞登上了艺术舞台。与此同时,西峰区寨子乡社火队依“云朵子”设计出新的构型道具,增添了新的内容进行社火演出。它的艺术风格依然保留在西峰区的社火中,后来也改编成500人参与演出的大型舞蹈。《荷花舞》无论是主题人物,还是动作语言,都与民间“走花灯”有了很大的不同。戴爱莲把儿童的“走花灯” 改为女子群舞,把领队指挥的老人换成女子领舞“白荷”;在舞蹈语汇和手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圆场”碎步和大调度队形变化,表现除了群荷在水面上飘动的流畅感和自由感,在艺术处理上,更是调动各种手段,从人物造型到动作设计,从舞蹈的空间构图到 舞蹈的行进线路等,多方面强化领舞“白荷”与群荷的对比与呼应,于统一中追求着变 化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