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海霞
有一本书中提到,如果需要把什么事情做好,就需要努力练习10000小时,这个观点至今还有很多人认可和接纳,格拉得威尔认为,如果智商低于120就很难成功,很多人不喜欢这个说法,因为这违背了“勤能补拙”的价值观,但是很多案例证明,勤能补拙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我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不仅需要有足够的智商,还需要有适宜的大环境,比如乔布斯就赶上了信息时代,阿里巴巴赶上了电商盛行时代,包括小米也是赢在了这个时代。简言之,如果没有生逢其时,成功的概率就会低很多。所以,很多成功的人,在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一般会承认自己的运气还可以,而非炫耀自己的能力;反之,有一类人,只是偶尔取得一些成绩就会将自己封神,但是面临失败时就会怪运气不好。
好的环境有利于人的身体和心智上的成长,这能促进我们对生活的的积极态度以及激发我们的潜力,所以,一个人的发展其实还有很重要一方面因素,就是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那什么样的家庭环境算是ok的?我的理解是,有爱的家庭是美好的,是能激发潜能的,其次是一个家庭的层次,比如父母的见识,长辈的价值观,以及是否有一个家庭运营的游戏规则,也就是所谓的规矩,就像在我们家,我从不会抱怨说“我没钱,或者我们家很穷”等,因为我非常清楚,钱是可以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创造,但是家庭的大环境和氛围是需要我们一家人去塑造的,这些和时间可能无关,但是与见识和意识肯定有关,一个人如果缺乏的是气度和远见,那么即使努力2万小时也不会有用,终难成大事。
一万小时理论有一定的依据,这个理论是建立在有智商、有情商、有见识、有爱心的前期下的,一个天资还算可以的人,在个人出身、个人实力、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都相对可以的情况下,我们再花10000小时聚焦,成功几率相对较大,但是我们在练习过程中可能还会有一些雷区,也需要我们时刻关注,比如是否在关注自己做的是简单的重复,大脑是否也在同步思考?就比如我在带新人过程中,经常会跟他们说,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做无用功,所以我希望你们在问问题的时候是经过了自己思考带着你的想法再来和我讨论,而不是一味地简单跟我重复问题,如果你始终在重复问题,那么你将成为最大的问题,另一个误区就是学习停滞、好高骛远、恃才傲物,不善于向人请教,沉迷于自己的小世界,第三类训练误区就是走进“林妹妹式困境”,明显体现就是自身才华太高,但是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盲目追求精进,不接地气,从而对外界就越排斥,当然外界可能也排斥这类人,这是啥逻辑呢?因为,有这么一个概念是内涵越宽,外延部分就会越窄,如果不懂的自己去体会,这里不做解释。
结语:1万小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达到累计效应,第二次努力需要最大限度的去实践第一次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是从头开始,我的理解是一个人的能力与练习都需要形成一个体系和闭环,当然世界上的一切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一个成熟的人不会对每一件事都妄下定论,无论是对我自身而言还是对读者而言,把理论理解再加上不断的闭环式实践,再加上自身的思考,再整合信息,提炼精髓,效率会大幅度提高,我是陈笑笑,祝您心想事成!
(了解更多,关注公众号 “陈笑笑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