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教师不堪学生家长骚扰跳江自杀】
这个夏天,安徽小学教师周安员跳江自杀的新闻让人震惊。这个当了二十年的教师,最终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自杀前的20天前,曾因为惩罚学生被学生奶奶扇了一耳光,不久后,因为上课制止学生打闹,被学生当胸捶了一拳。力道很重,打得他往后踉跄了一下。出于本能,他把学生按在了座位上使学生不能动。学生回家告诉家长,学生家长冲到学校要求他当着全班的面道歉,并支付学生的检查费用。经过调查,他在学生肩膀上留下两个手指印,但校方和警方并不认为周老师存在打学生的行为,于是在调解下,他支付给学生家长930元检查费用,校方则拒绝让老师当众道歉的要求。
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据报道,学生家长不间断地去学校讨要说法,周老师不堪重负,“快崩溃了。”7月3日的监控显示,他在江边来回徘徊了好几次,翻过大桥后,又翻了回来。最后一次,他松开了双手,坠入了长江。
关于周老师的离去 ,他的同事和朋友们都觉得悲伤不已。谁也想不到,当初因为热爱教书而当了老师的他,会在今天以这样一种方式离开了世界。也让人察觉到,如今老师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已不再是过去的模样了。
【是什么压垮了周老师最后一线希望?】
周老师工作的学校和班级,留守儿童比较多。一般都是父母出去打工,孩子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看护。现在的孩子已和过去不同,打不得骂不得,口头说教完全无效。周老师的同事说,很多情况下,都是老师找到“熟人关系”,和学生家长打招呼,学生家长才有可能配合学校和老师好好地管管孩子。若是没有“熟人关系”,你只要碰了学生一根手指头,轻则学生家长找上门算账,重则去教育局告状,老师的饭碗很可能就不保了。
现在的老师确实很难做,没有惩罚措施,学生很难管得住,而一旦有所惩罚,很容易给自己惹上麻烦。犹稀记得我们小时候,老师打个手掌心,惩罚站黑板和墙角下,都是常有的事,很多同学被罚过一次,下次再也不犯了。你还敢告诉家长?家长保证不惩罚你比老师惩罚的更严重。
但世道总之是变得越来越先进,人也开始变得复杂。我虽不赞同过去那种“关小黑屋”“罚站罚抄”等让所有人恐惧的惩罚方式,但家长对孩子的纵容、溺爱、放纵,却使得孩子有恃无恐。正如周安员遇到的那班学生,学生父母基本不在家,对孩子缺少应有的素养教育,而孩子的爷爷奶奶那辈人,常常会溺爱孩子。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不管不行,管了更不行。
周安员老师“惩罚”的那个学生,是他的得意门生,他常常给他开小灶补课,上次的数学成绩考了全校第一。事情发生后,周老师感慨“我把他教得那么好,他还这样对我,不值得”。自杀前几天,周老师一直处于抑郁的状态。
【放弃生命值得吗?】
四十多岁的老师,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责任、来自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压力,一股脑都压在了他身上,他不堪重负,最终放弃了活下去的勇气。
但这样值得吗?显然,不够理智,不够坚定。
身为教师,我们常常都很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常常教导学生,无论发生什么事,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最重要的,没有什么事可以剥夺我们活下去的勇气。
但转头再想,老师身上的压力,是不是比家长和学生面临的压力更大呢?教师也是人,也时常需要有人开导。就像心理咨询师接触来访者多了以后,要经常找督导师进行疏导一样,老师也应该时常得到一些心理上的疏导。
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除了教好学生的文化知识以外,更多的应该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现在的状况往往会让老师只敢、只能教好科学文化知识,而不敢去教育孩子如何尊师重道,如何做人。即使有一些老师竭尽全力想帮助学生,却总是显得无能为力。
十几年前,我和一帮同事到一所江南的乡镇中学教书,一开始,我还带着为人师表的美好梦想。谁知没几天,就被工作几年的同事泼了一盆冷水:“在这里,你千万别以为教师是会得到尊重的。学生家长哪个会尊重你?!”
年轻的我不信邪,总相信世上是有规则的,老师的尊严是有的。直到有一天,同办公室的同事一脸懊恼地冲进办公室。他上课时,高三的一个男生特别扰乱课堂秩序,他口头提醒了数次,最后一次,那个男生搬起了板凳,冲着他就砸了过去。他躲闪不及,被砸到了腿。没有出大事,但后来事情就不了了之,没见家长来学校,学生照样上着课。
这让我大吃一惊。因为在我们的少年时代,这样放肆的学生,叫家长,全校批评,劝退,我们都有见过。
小时候我们看老师都是仰头的。那时的老师认真,我们好学、上进。小时候写作文,梦想就是做老师。而十几年过去,当我真的成了老师,却开始怀疑小时候的梦想是否有误。
不知道什么时候,教师就突然成了高危职业,战战兢兢“恪守原则”,说话、做事都得小心再小心。老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象征,而一跃成为“教育的打工者”,是为孩子和家长服务的。
【一点思考】
教育的本质最终是人的教育。而孩子从小的教育根本,其实是来自于家庭。
如果一个家庭培养出的是礼貌、讲理的孩子,在学校他就会跟所有人讲理。若家长平时不闻不问,事到临头诈尸一下吼几声,孩子就会学到一有不爽就通过激烈的途径来解决。
但凡动手的学生,大抵不离家中有动手的氛围。
而老师所面临的,是千千万万不同的家庭和孩子,采用不同的教育和开导方式显得尤其重要。“因材施教”从来都不能说说而已,而要体现在每天每时的工作中。这靠的不是一个老师,而是一个教育大群体,一个大社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