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长张保春老师,桐城人,宰相故里。去年《六尺巷文化》古井酒征文,有幸参加,与桐城文友共赴亳州古井酒厂,张保春老师是桐城文友的领队,我们大家亲切的喊他班长。班长让我等一会,不一会儿,班长打来电话,说有人来接我,是这次“《凡尘艳语》六尺兰韵,相府园”杯文学大赛的茶叶赞助商张泽扬老师,张泽扬不仅是一个有着150多亩茶园的老板,也是《六尺巷文化》群的老师。
桐城自古以来,不仅是以它的桐城派文化而闻名于世界,它还以它的秀丽山水和龙眠茶叶而闻名于世界。张泽扬老师的茶园在桐城龙眠山的高山之上,春天兰花吐香的时候,那馨香沁人的兰花浸润着龙眠山的漫山茶叶,让龙眠的茶叶自身便带了一种特有的兰韵。“龙眠山上茶,紫来桥下水”,到桐城去,你一定要喝一杯桐城的小兰花茶哦。
班长将张泽扬老师的微信名片发给了我,点击名片,输入手机号后我打通了张泽扬老师的电话,约好在桐城高速路大转盘站下车,到站后不一会儿,张老师的车就来了,路上接了陈老师,张泽扬老师的孩子,我们便向桐城六尺巷而去。
六尺巷,桐城古城文都的标志,许多桐城文友和老师早已等候在那里了,认识的和不认识的,都如长长的六尺巷一样,儒雅而谦逊。凭着在《六尺巷文化》群和《凡尘艳语》群的印象,有几位没见过面的文友也是一见如故,北京回来的姚永宗,是微信好友,虽未见过面,但还是一眼便认出了。班长走过来,《六尺巷文化》的舒林老师是认识的。这时门外街路上一辆电动车骑来,认出车上的是金永辉煌金老师,虽未曾谋面,但印象久矣。
与金老师握着手,说想去他家看看他家的藏宝,因为我对古文化也有点小小的爱好。金老师说下午有时间可以去看看,然后他有事骑车走了,我也不知道金老师是否认识我。从六尺巷,一众文友坐车去往“学堂之春”,车上,李国春书记讲了我们作为文学爱好者的写作热情,从身边的生活经历去写,以写实的题才宣传文化。
桐城双港镇的“学堂之春”,一处带着浓郁的文化氛围的农庄,花树点缀中的厅廊屋宇,花墙月门,处处以木质的装饰而显出古朴,四合院中,绿茵草地前一座木戏台,这在枞阳的农庄还没有看见过的。靠墙边的花径有微风景的木廊桥,有秋千,各种景致衬托。大厅里也有戏台,屋顶简洁,以山间毛竹横担,悬挂民间风俗的彩色灯笼。我想起了路上来时听说,“学堂之春”也是乡村大舞台,兼美食、承办婚礼、黄梅戏俱乐部于一体。环境优美,风格独特别致。能歌善舞的美女老板,也是《凡尘艳语》群的文友。她出色的主持,嗓音清脆、普通话标准,口才好气质美。
《凡尘艳语》“六尺兰韵,相府园”杯母亲节征文的颁奖在“学堂之春”掀起了高潮,《安庆晚报》副刊部主任,安庆市作协副主席——魏振强先生;著名作家,《安庆日报》(专)副刊部副主任——张明润先生;著名作者,文史专家,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李国春先生;六尺巷文化资深编辑——舒林老师。还请来电视台的记者和桐城网的专业摄影师。
在“在学堂之春”,认识了许多桐城的文友,有的在亳州之行的时候就认识了,这次见到倍感亲切,有的是这次认识的,也是热情好客。虽然不知道他们和她们的名字,但相信文字的友情是如龙眠河水,会涓涓细流而不涸绝的。
整个颁奖盛会,在桐城的《水鼓》舞的精彩演出中拉开序幕,能一睹《水鼓》舞的风彩,真的不虚此行,在桐城市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演出中,桐城新渡奉献了这美丽的《水鼓》舞,这一次《凡尘艳语》的颁奖是她们第二次的出演,而且参加演出《水鼓》舞的三位美女也是《凡尘艳语》群的文友,真的好羡慕,好想找她们签名。
“学堂之春”老板娘的黄梅戏,让我们沉浸在浓浓的文都的文化气氛中,还有一河星光老师的笛声,悠扬如天籁般带给我们山水桐城的想象。汪兴旺老师,姚永宗老师代表获奖的文友讲了话,姚总从北京来,文都的盛会,家乡赤子之心,都洋溢在他的脸上。《凡尘艳语》的版主以一颗文学的爱心,引领着我们一班爱好文化的初心,聚起了桐城文化情缘。
正如李国春老师在来时的车上说的:“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上,能静心写作的人,是修行,也是一种最高境界。”《凡尘艳语》给我们创造了这个环境。感谢程春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