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家人之名》热播,李尖尖被两个哥哥宠溺撒糖,屏幕前的少女们直呼“太甜了”,好想有这样两个哥哥!
李尖尖从小和两个哥哥“三小无猜”,不是亲兄妹,没有血缘关系,但由于各自原生家庭的问题,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成为一家人,相互关爱,相互取暖。
她16岁时,凌霄和子秋由于各自原生家庭的原因,被迫出国留学,他们分离了9年。
在她25岁时,两个哥哥回国了,都开始追求她,想要和她结婚组建家庭,迁到一个户口本上,成为真正的家人。
凌霄和子秋追求李尖尖,想和她恋爱结婚的动机不难理解,想要报答李爸,想要一辈子照顾李爸和李尖尖。
他们在18岁时迫于无奈出国留学,与“家人”分离,内心其实是充满愧疚的,有一种补偿的心理。
凌霄和子秋追求李尖尖,想和她建立的这种亲密关系,是典型的共生关系。
共生,最早源于一种生物学概念,指的是两种生物体之间相互依赖又抑制的关系。在心理学上,多指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尤其是母亲和孩子。
早期的共生是人类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婴儿会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在婴儿的想象中,母亲作为自己身体的延伸,满足自己“起心转念”的所有需求。
尤其是对于一个尽职尽责的母亲而言,她和孩子之间似乎有“心电感应”,能敏锐地觉察到孩子的需求。这个时候,这种“共生”,是孩子需要的,也是满足的。
随着孩子的成长,和父母的关系从“一元共生关系”进化成“二元关系”到“三元关系”,孩子有独立成长和自我发展的需求,就会逐步打破“共生关系”。
青春期叛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是孩子独立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打破“共生关系”的关键时期。
成年后某个时期可能会进入“共生关系”模式,例如热恋期,会再次回到“连体婴儿”一般的一体化共生关系中。
为什么说凌霄和子秋想和李尖尖建立的亲密关系是共生关系?
以子秋为例,在18岁出国留学前,就表示毕业后就回来,要全心全意的照顾李爸和李尖尖。李爸说:“你们以后都要各自结婚,组建自己家庭的”。子秋就不能接受,说“李尖尖以后不能结婚,受欺负了怎么办,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会像哥哥一样对她这么好了”
包括出国留学时,就一心只想着回来,未来的规划里只有李尖尖,没有其他人。这些超越了正常家人亲密关系的想法和行为,都是想要发展“共生关系”的表现。
“共生关系”怎么来的,及积极作用
这种共生关系,其实是在凌霄和子秋幼年被妈妈抛弃后,寄养在李爸家,在新的家庭中发展出来的一种亲密关系。
对于他们而言,这种关系对于之前被遗弃的创伤,是起到疗愈作用的,带给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能量,能让他们“活下来”或是活的更好。
“共生关系”的弊端
“共生关系”有个特点:依赖又抑制。
因为太过紧密,所以会依赖彼此,也会压抑彼此的成长和拓展。
比如,在一段过度共生没有边界的关系中,作为孩子,他的个性会被严重压抑,得不到发展;
再比如,既然分离意味着背叛,那么,无法和母亲实现分离,也因为这种紧密,无法去体验新的关系模式。很多“妈宝”在成年后无法处理好自己的婚姻家庭,就是因为在和父母的“共生关系”中,无法划清这个边界。
如果把一段恋爱或婚姻亲密关系发展成共生关系,有以下几个弊端:
某种程度上会抑制双方的个性和发展
关系中缺乏独立的空间,健康的亲密关系中,既需要亲密,也需要彼此独立的空间,来透透气,否则太压迫
共生关系中,一般有一方是照顾者,例如子秋,会付出很多;一方是被照顾者,处于被动位置上。久而久之照顾者一味付出,会觉得力不从心,甚至会有怨言;而被照顾者则形成依赖惯性,能力处于被动压抑的状态。
健康的家庭婚姻亲密关系中,双方均需承担一定的责任义务,彼此支持协作,绝非共生关系中固化的照顾者和被照顾者角色。
共生关系中,照顾者角色付出很多,对于另一方其实是有期待和要求的,例如忠于这段关系。
如果关系破裂,对于共生关系中的双方都是毁灭性的打击,是不能接受的。共生共生,即在一起才能生,才能活,分离则意味着“死亡”。这样的关系过于沉重,双方心理压力都比较大,不是一段轻松的关系,缺乏弹性。
写在最后
凌霄和子秋想和李尖尖建立“共生关系”,情有可原。
但在一段相对健康的亲密关系中,建议大家尽量规避“共生关系”。
一个是父母尽量不要和孩子尤其是成年后的子女建立“共生关系”,这个常见于单亲家庭或者夫妻关系不太好的家庭,或者控制欲望非常强烈的父母身上。
另一个是,在恋爱婚姻,以及和朋友的亲密关系中,尽量不要建立“共生关系”,而去努力发展更健康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