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什么是好茶:
自己喝得舒服就是好茶。
所谓物无定味,适口者珍。
喝茶,不必人人喝出艺术,
但,还是有点儿讲究的。
1,
穷:
这个穷字,是个奇怪的表述,不代表那个地方现在还穷。
如你所知,茶叶是种植作物,这种作物的首要需求是有土。
各种茶叶对于土壤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陆羽《茶经》言: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如江浙的产茶区的土壤多是重石质的中壤土和重壤土,优质的龙井茶区大多就是重石质中壤。
像滇红基本产于花岗岩或者片麻岩风化的红壤或者赤红壤之上。
比如武夷山岩茶还分了正岩正山半岩外山高山,最好的正岩茶产地的土壤就是为砂壤或者砾砂壤土。
往远一点扯淡到印度,他们的茶叶也是片麻岩风化的灰棕壤或者是灰化红壤。
印度平原区也种茶,土壤没那么恶劣,品质差得多了。
扯淡了这么多,看出什么问题了没有?
这些土壤都是酸性壤,差的很,很多粮食想要高产在这种土壤里是不可能的,所以拥有这些土壤的地方在早年大家都不富裕的时候是极其不受欢迎的。
而当大家的生活都不富足买不起茶叶的时候,居住在这些土壤上的村民们也是很穷的。
武夷山的天心村是正岩最好的产地,但是这里的本地人少的可怜,大多都是武夷山北面江西或者泉州一带的闽南下府人。
何解?
当年他们来武夷山地区的时候,受排挤,当地人把外地人赶到最贫瘠最种不出粮食的地方。
到了日后这里变成最正宗的。
茶客一定要来的岩茶产地就印证了《徐策跑城》的那一句:
是非善恶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
2,
封闭:
封闭这个说法其实还不够准确,准确的说法还是要难得所以才珍贵。
比如桐木关的正山小种为啥出名,茶好是当然的,关键还是要难得。
那地方即使路修好了,还是那般偏僻。
虽然来的人也多了,但是还是封闭。
今日普洱为何冰岛最贵?你提一袋子去老班章总能买上好几饼,去冰岛就未必有运气买得上。因为冰岛稀缺少啊,兼且封闭呀。
再说曼松为何今日不是排名第一的普洱?因为做了三十年普洱生意的茶商也没喝过,就那么三百棵树,那点茶被富而且贵者早瓜分了。
封闭了才见难得,你再看雪菊,虽然不能归作茶叶,但也是同理。
正宗的非得要昆仑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而且数量稀少花期又短,市场上时没有的,几万一两都是送礼的,哪能放超市卖。
也有些次一些的,也得是2000多米以上,价格也不便宜。
市场上十几块一大罐的平原雪菊也有,茶汤看不得茶香也闻不到,甚至还有些加了香精的也来凑数,奸商的干活,少饮为妙。
扯远了,说回来,关键还是要产地封闭,三千多米你也上不去,弄不下来几朵小黄花。
物以稀为贵,自然就是好东西。
至于功效,虽然传的神乎其技,也应该有不少好处,但是否值那么多钱就另外一说了。
为什么景迈山两万亩古茶园能申请世界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很简单,千辛万苦飞到西双版纳还要两小时车程才到山脚下,再走两小时才到古茶园,如此闭塞才有机会保存下来。七星级酒店,万亩古茶园。
3,
故事:
好东西一定要有好故事,要有人来传故事,把故事传的神乎其技才好。
什么龙井最好的只能在龙井村;
什么普洱最好的得是爷爷留来孙子喝的;
什么大红袍得是天心永乐寺九龙窠的才是正宗。
故事越传越离奇,越离奇才越有名,这种故事有时候还不能百分百的真实,非得留一个小口子。
什么概念呢?
非得让你觉得,“哪有那么多大红袍啊,大红袍只有那几株嘛”,你这么想,又进套了。
这种进套法就得是留一个“贡”字,比如说到茅台五粮液,就要说“满市场都是假的,酒是不假,但是不是原厂啊,我这个得是专车去人家厂门口直接一路拉过来的”,以凸显自己的才是真的。
又比如非得给大红袍蒙上一个“特供”,然后满市场都是假的,那么有没有真的呢?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你喝去吧。
再往后,再弄一些皇帝说、状元说、茶婆婆说之类的各种传说,新茶做旧便罢。
4,
其实,大红袍是一个种类,隶属四大名枞,成名最晚。
但是,故事说的好,赚钱赚到老。
反而其他的几大,比如成名最早的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什么的就没人知道了。
而,哪怕是这四大名枞,也还得是故事说的好的挑了四个出来。
包括大红袍在内的武夷岩茶是拼配茶,未必是“种”最正就最好,真正难得的在于背后的工艺。
它可不像一些只要炒个青就可以的茶叶,炒完了非得再有揉、复炒、再揉、走水、挑、再焙、筛、细分、拼配,其实我中间已经省略了无数的步骤,这样省略的说出来是要被制茶师傅笑话的。
但只要看看别的品类炒个青什么的十来天都能卖了,武夷岩茶非得做上两三个月才能出来。
如你所知,真正可贵的是这其中的工艺,而不是故事中凸显的“种”。
简单举个例子的话,一个中等水平的制茶大师傅做茶就做一年就工作谷雨以后的一两个月,工钱至少十几万,主职工作就是焙茶的火候。
你看,功夫出在这里了。
但是,这不重要,还是那句话:
故事说的好,赚钱赚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