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图书馆自习完,在去厕所的路上,一本书映入了我的眼帘,名叫《书的危险》,我想问是有什么危险呢?便顺手拿了过来。
翻开第一页便令我噗嗤一笑,那是作者朋友描述作者的事情,当时他们坐火车进京城,司机通知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过城门了,别人都很快照办,只有,冯兰(作者)听了这话,便考虑为什么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有什么区别呢?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呢?还没有考虑完,就骨折了。
我对作者有了一些兴趣,我更快的翻动了书页,这本书写的是作者年轻在读书时走过的误区,以及对读书的一些看法,主要有三个建议。
第一,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学科选好精读、泛读、跳读的范围,书并不是读得越多越好,很多书甚至一辈子也别浪费一点时间去读。
精读是说需要用很长时间乃至一生去研究的主要书目。
泛读是快速的阅读,有需要再详读,
跳读是一本书只挑有兴趣的读。
第二,对于尚在打基础的青年学子来说,读“死”书比读“活”书更为重要,读死书其实是认真读书,照着书本去读书,先求准后求懂是抓书中每个字的形、音、义,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的把书中的义记准、背准,用准,这是死读书的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夸夸其谈,自以为是,不懂装懂,但是在有一定的基础后又不能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因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倘若如此,那便是真的成了死读书的书呆子了。
第三,阅读中主动思考问题,例如在读一本书,一篇文章甚至一篇广告时,养成习惯,询问自己这本书是什么书?这可以从书名、自序、目录、内容、书尾两页快速得出答案,这本书的结构?作者表达了什么观点?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方法表达的?作者的观点合不合理?以及对我的影响?是否在其他书见过相似的观点?能否相互比较?相互补充?相互纠正呢?
我马上运用了起来,把这本书定为泛读书,加快阅读速度,并在读此书时不断询问问题,首先这是本工具书,教导如何读书,作者是通过自己的经历去诉说观点的,并给出读者建议,作者观点是否合理,我还无法判断,但这次的十分钟快速阅读对我还是有益的。
由于夜色有些深了,我也就先把书放回书架便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