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师兄L的对话。
我:“我发现,每次我在你前面下班,第二天来饮水机肯定是开着的。”
L:“对啊,我没关过,有什么问题吗?”同事一脸无辜。
我:“费电、不安全,我们容易喝到千滚水啊。”
这么一说,同事来劲了。
L:“费电和不安全我认可,但是千滚水有什么问题?”
我:(突然没了底气)“千滚水喝多了不好~”
L:“是吗?理论支撑呢?我需要你用理论说服我”。
L狡黠的一笑,我知道,本来他理亏的事,现在变成我理亏了。
因为,当我想用理论往上套的时候,我确实没有找到能说服我自己的理论。
于是,我去查了网上相关的话题。
“千滚水对人体有害”,早在几年前已经被证实是一个伪命题了,之前的确有理论基础,多次加热会使水分蒸发,水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增加,而亚硝酸盐对人体有害。然而实验证明这是一个抛开剂量谈毒性的问题,就算加热一千次,亚硝酸盐含量也不足以达到对人体有害的标准。
我有点惭愧,作为理工男,居然被这个低级的谎言欺骗了这么久?
一 当一件事成为自己潜意识默认的常识的时候,可能不会再去思考其合理性。就如同你认同了“1+1=2”,就很难会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过一遍“1+1为什么等于2”了。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看课内课外边边角角的知识,我记得寒暑假作业一发下来,自己就会先把每页下面的冷知识、生活常识这些看一遍。
也许从那个时候,我知道了,多次煮沸会使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增加,千滚水要少喝。然后用初中化学的水平对这条理论作了验证,通过后形成了自己的一条常识。至于以后读到高中、大学……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和逻辑能力都有了提高,但对着一条已经形成常识的东西,却再没有重新审视过。
二 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更接近事实,但并不一定就是事实;换个角度来说,一个人对某件事作出的判断准确,并不代表他的认知水平一定更高。
但是,如果同样的“千滚水”的问题,去问对该领域不同知识水平的人,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第一层,再怎么滚,都是水啊,为什么不能喝。结论:无害。
第二层,水中含有亚硝酸盐成分,多次沸腾会导致亚硝酸盐浓度升高。结论:有害。
第三层,水中确实可能含有亚硝酸盐成分,但是无论如何沸腾都无法导致亚硝酸盐浓度达到对人体有害的水平。结论:无害。
当然后面可能还有第四层,第五层……
比如,不同地区的水质不一样,富含的离子水平不同,多次煮沸会有影响吗?
我们只能说,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千滚水对人体有害。所以千滚水不能喝是个伪命题
类似的情况,出现在“罗翔说刑法”栏目的某一期节目中。
说在2017年法考中有一道题目:余平是个律师,在接了一个刑事案件后,把案卷材料泄露给被告人的家属,问他是否构成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法律小白做题:这题我会,律师泄密,构成犯罪。
学渣做题: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是渎职罪,渎职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律师不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不构成犯罪。
学霸做题:老师特别提醒,渎职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是有一个例外,就是398条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和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法条特别说明,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可以构成。所以可以认为构成泄露国家秘密罪。
最终答案:形式上构成犯罪,但由于该事件具有社会生活的通常性,社会危害较小,只能说是违反律师的职业道德。不构成犯罪。
小白和学霸得出了一样的答案,错误答案……
学渣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尽管理论基础不对……
罗翔老实说,这道题,当年的学霸几乎都做错了,学渣几乎都做对了。
所以,你认知水平高就一定说得对吗?你说的对就一定代表你比别人强吗?
三 理性的判断通常能够导致整体判断质量的提高,不要因为在个别事上的认识不同就去怀疑一个人的水平,他可能和你不在一个维度。
毕竟,学霸虽然在这道题上栽了,但总分一半还是会比学渣高那么一点的。
虽然我在“千滚水”的问题上栽了,但是我整体上的健康程度还是比我那位师兄L好一点的。
所以,尽管常识有可能是错的,你学到的知识在未来的某一天也可能被证伪或者更新,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去学习,去思考。
总结
所以,我得到了什么非常实用的结论呢?
1 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常识。发现有悖常识的问题的时候,就是知识深度开始增加的契机。
2 知识有时候并不可靠,因为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是可以被证伪的,绝对不能以为自己有逻辑或知识支撑就一定是对的,说不定是你的逻辑存在漏洞,或者你的知识已经过时。
3 但是知识大多数时候是可靠的,是值得尊重的。因为在部分问题上出现的偏差而否认知识的存在价值是一种偏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