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已悄然而至,春暖大地,鸟语花香,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里,我第一次积极地去参与一个组织,来到了叙事者的团队,一个有组织有纪律,共同读书,向专家学习的优秀团队。这对一个一向不爱看书的语文老师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第一次共读的书籍《做有温度的教育》就深深的震撼到我了。
首先是这本书的封面,嫩绿色的封面,上面点缀着英文字母“CARE EDUCATION”,关心教育,教育是国家之大计,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有真正关心过学生,给学生春风般的温暖,这个问题让我沉思良久,似乎,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国家有用的人才,至于在培养的过程中有没有给过关心,好像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前面的序部分介绍到作者是一位教体句局长,一位行政领导对于教育能有什么深刻的见解,这让我对后面的内容不是很期待,读着,读着,我觉得自己对他是误解了,这是一位从一线教师慢慢升为局长,并且有辗转了几个单位,对教育有着更为独特的见解。
我选的是第一辑《让底线教育成为教育的起点》。看到这个题目,我脑海中就浮现了一个问题是底线教育是不是说标准会很低?而在作者看来,“没有底线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也是没有温度的教育。底线教育不是教育的目标与追求,而是教育的的基础和起点,不是拒绝优质教育,而是为了让更多孩子能接受真正优质的教育,这些要求具体体现在学校评价,学校价值,学校文化,教师行为,教师价值,教师评价,教师文化等方面,还体现在课堂教学、课堂建设、教育活动等方面。”是啊,我们每次想到教育都是关心高目标,高要求,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从未想过教育还是有底线的,也就是最低要求,面向每个学生,是最基本的要求。
“底线教育”是每位教育者都必须遵守的教育底线,也是受教育者最基本的教育需求。有些教育者追求教学质量,重视考试成绩,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那么他们就会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关注并只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放弃学习困难的学生;就会重视课堂知识与技能培训,重视学生的的作业,把提高学生的成绩作为重要而核心(有时是唯一)的教育价值。当我们每次都在要求学生考高分,要求老师求效率,课堂上总是会把各个知识点强行地传授给学生,公开课上牵着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一步步地完成各项任务时,我们是否想过学生的需求是什么。难道学生来到学校就是接受各种知识,不能有不同想法的一样的人吗,当遇到成绩很差的同学时,总是对于他提的要求视若罔闻,区别对待?这种现象在校园里经常可以见到。有的时候小孩子批评多了甚至都不愿意到学校里来,试想谁会愿意到一个没有存在感的校园里来,可是这一点我们往往容易忽视。我们教师每天顶着学校和社会的压力,好像只有提高成绩学校才会接纳你,社会才会认可你。可是现实是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家庭环境的因素不可能都是一样的,肯定有优秀的学生和后进生,当我们在只看分数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后进生也是有闪光点的,只是你不愿意花时间去发现而已,久而久之,连他们自己也觉得一无是处,非常自卑。作为老师要守住这最后的教育底线,每个学生都是孩子,我们除了教授知识以外,应该要给予温暖,就像王崧舟老四所说的一样“教育应以慈悲为怀”这是对教育者职业操守的要求,也是对老师的最基本的要求。
那么该如何实施底线教育呢,作者认为教育者应该认可底线教育观并践行。作为一名一线老师,应该要关注每个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一样的人,而是不放弃、不歧视、不丢下任何一个学生,这不仅是教育的“能”,更是教育的“德”。
夜已深,聆听着窗外淅沥沥的春雨,这让我想到了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也应这样,不急功近利,默默奉献,为培育每一棵嫩苗长成参天的大树尽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