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
面对一个比你身份地位略高一筹的人,你会变得恐惧,或者变得强硬,于是使出浑身解数努力表现,最后回到家累成一滩泥;
当别人评价你的时候,你无法接受负面的意见,一个普通的措词在你心里,就像一颗重磅炸弹,直接引爆整个身体神经;
你和家人在交谈时,平静的话题总会变成争论,而各执一词的意见不合,无非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在社交场合,你总是诚惶诚恐,很怕自己的言论不够精彩,不够犀利,不够引人入胜,于是你越发害怕去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在人际关系中,你总是想扮演一个好人,留下个完美的好印象、得到大家的认可……
这些,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自卑。
在经典的美剧《老友记》中,钱德勒就是一个从小自卑的苦逼角色,长大之后这种性格甚至开始影响到生活和婚姻。
他从小父母离异,父亲成了变性人,和男管家搞上了,母亲是个作家,红极一时,却是因为一本黄色性爱史的出版……这样的环境让钱德勒自觉难堪,在同学面前简直抬不起头。
他的恋爱之路也深受影响,寥寥无几的恋爱经历,还总是被奇怪的母性泛滥的甚至有极端控制欲的女人吸引。他自己的社交方式就是讲冷笑话,那是在他心里,认为能获得别人认可的最佳途径,或者用攻击对方弱点的语言得到快感。而往往这样的笑话让人听起来怜悯又悲凉。
这也是自卑。
人人都有自卑感,这本无可厚非,只是如果我们不觉察的将它放任自流无限放大,生活就变得不那么舒坦了。
环看四周,我们的人际关系,会沟通不畅,会失败;我们的恋爱关系,会因爱生恨,会冷战;我们的家庭关系,会争执不休,会互不理解,都是因为我们的心理,还处在自卑的幼儿时期,离“真正的成熟”实在相距甚远。
换句话说,我们不够认识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将认识自己这条路称为“少有人走的路”。
之所以难,是因为这所谓的自己中,有太多的黑暗和痛苦,我们不敢面对。
这其中,就有自卑。
自卑的形成,追溯至襁褓期始。
源于不被亲密照料的忽视,
源于缺乏真正的父母关爱。
我看到过这样的现象:
孩子吵,母亲应该将孩子放在摇篮里,静静离开,让孩子适应黑暗环境,慢慢睡去,如果孩子嚎啕大哭,千万不要走过去,让孩子看见你,等于前功尽弃。于是,我见到过有些妈妈任凭孩子哇哇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她也硬着心肠不管不顾,直到孩子哭累了,在极度恐惧和伤心中委屈的睡去。
长大后,父母开始用自己的想法和经验来强迫和控制孩子,呵斥他怎样是对的,怎样是不对的,如何做允许,如何做不允许。对于一个还未人格独立的孩子来说,只能在惶恐和懵懂中被迫接受。
这样环境下的孩子,内心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很容易否定自己,而不断累积的恐惧和否定进而演变成强硬的脾性,没有安全感,只能让自己更“强大”,变成一个在家人看来、在传统观念上看来足够“成功”的人。
在家庭关系中,他会渐渐变成一个冷酷而硬气的人,属于一点就着的火爆型,说不得半点不是,特别是某些论断来自他如此渴求爱的父母;
但在亲密关系中,他反而会变成极度依赖型,想着法子以爱的名义来钳制对方。可悲的恰是如此,他正在循环当初和父母关系的模式,只是投射到了伴侣身上。
强烈的自卑形成对自己的不自信,把恋爱关系看成唯一的保障,把情人物化成唯一的筹码;亦或强烈的自卑形成强列的自傲,让平等与自由的恋爱关系不知不觉走向失衡。
失去对自己身体的感知,他活在生命里的每一秒,只为了占有足够的安全保障。安全,不仅是物质上的,更多是情绪上的控制与加码。
他自卑,非常自卑,但为了掩饰自卑,只有不断给自己包裹起坚硬的盔甲和防护罩,这厚厚的防御机制沉得让自己都感觉不到了。
层层包裹的防御机制一旦形成,在内心就会幻化成致命的孤独,挣扎之中,他既难以独处,又不能进入关系。
我们中国人,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延续着生存危机带来的恐惧和焦虑,延续着身体与心灵分离的纠结、拉扯与痛苦,延续着缺乏真正的慈悲心的宽仁和关爱。
我们为教条而活,我们为观念而活,我们为某种社会关系而活,
我们活在自卑中,活在所谓的经验里,活在别人构件的混乱思想里,活在支离破碎的妄念里,活在争权夺利的勾心斗角里,
我们很少活在自己的生命里。
真正爱自己,这在当下,在快速发展的浮躁碎片时代,成为了真正的奢侈品。
有个朋友跟我说过一个故事。
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分开了,母亲在外欠债,父亲懦弱的护着家,他小时候会跪在地上祈求讨债者再多宽限几天。
高中时,他的成绩开始滑落,后来也染上了母亲的恶习。
好在身边有几个靠得住的朋友和老师,一直不离不弃,把误入歧途的不良少年拉回到正道上。没有读大学,没有文凭,没有学历,有人给他找了份不算太好但稳定的工作,他开始有了自己的人际圈,直率的性格让他的生命里出现了很多的贵人。
但你知道,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能够还原到如此本真的性格,实属不易,好友和老师为他营造的正面积极的环境,我想应是他每次和人性阴暗面交锋时最重要的抗衡因素,可是,你也能体会到,在他心底有多深的伤口,是他自己不敢去承认,也不愿意去抚平的,那种强烈的自卑感,强烈的要出人头地的欲望,强烈的要得到赞美和关注的自我存在感,控制着他大脑的每一个细胞。
于是,你会看到他的好朋友大多很优秀,某种程度是他身份的名片,他用他的方式豁出去的对他们好,他渴望维系一种稳定的人际关系,这类关系并非利益,只是他并不明白,再深入的朋友之情他很难触及,因为大部分时刻,他是封闭自己的,他很难去向朋友敞开自己的伤疤,承认自己的弱小和无力;他是焦躁和茫然的,所以独处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奢侈,他需要不断的在人群中刷新自我存在感。
他觉得他已经做的够好了,够付出了,却得不到朋友的肯定。
但他想不通,肯定不是来源于外在的获取,如果你只想从别人身上获取肯定和鼓励,那么对于任何负面的评价定然难以接受。
其实,在他不长的职业生涯中,从任何一个贵人身上,如果他愿意再努力一把,互通有无,再靠近一点,也许能得到更加丰盛的机遇,可惜他没有,他点到即止了,他害怕让别人看到也许会暴露出来的不安和不堪,他害怕他的付出达不到效果,于是面对机会,他选择离开,面对多重机会,他选择最易得的那一个蛋糕,他以为他的点到即止是够勇敢,其实只不过是选择了更舒适的捷径地带的一种逃避。
温水煮青蛙死的最惨,越舒适越熟悉的情绪地带,看似安全,实则危机重重;跨越到未知领域,看似困难艰辛,却是真正实现人格和情绪独立最畅快的成长体验。
老子说:上善若水
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它滋养万物,又容纳万物。
老子还说:专气至柔,能婴儿乎?
结聚精气使身体如婴儿般柔顺,至柔才能至强。
在中国,我很少看到有真正专气至柔的女子,个个在行为上都强硬得像个女汉子,恨不得生生的把男人压在脚下,把子女掌控在手心;
而在国外,我看到的母亲们越是儿女成群,越是娇柔可人,她们是生活上的好妻子,外形上的柔女子,思想上的女强人。
她们不会像那个中国母亲一样,对于摇篮里的哭闹不管不顾,她们会和先生一起抱着宝宝去静谧的大自然中走几圈,说说笑话,自娱自乐,宝宝听着听着就会进入均匀的呼吸。
很多为人父母的,往往忽视了如何去真正爱护一个柔软而强大的小生命。
不过,就算有环境的先天缺失,我们也应该为自己做点什么。
你会有这样的体验吗?
当你真正想明白一件事儿,双手的僵硬和双腿的麻木居然自然消失了,甚至脑后的肌肉僵持也缓解了,身体开始舒展,就像婴儿一样,柔软而开阔。
这,叫通透。
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像是被上帝咬过了一口的苹果,本不完美,可在这个世界上,又有什么是完美的呢?那些形成在我们身体里的坑洞和伤口,用砾石填平的只是短暂表象,水流之中才有包融。
不如扔掉那些扎人又硬邦邦的小石头吧,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不堪,你会发现,当坑被柔软的水流填满之后,你是不在乎他人的讚许或否定的。
下一次,当你处在社交场合看大家口吐莲花时,你不用着急组织语言,试着温柔的微笑说回应,我真是不太会说话的呀;当有唠叨的父母埋怨你怎么还不找对象儿的时候,你可以试着柔软的回应,哈哈,我就想再多学习几年啊,书中自有颜如玉嘛;当有朋友担忧又嫉妒的说,这真的是你想过的日子吗?你可以试着柔柔的微笑着回应,不知道啊,先这么过吧;当有亲友故作焦急状逼你快点结婚时,你也可以试着柔柔的应和,是呀,没人要呀哈哈~~这样的回应,要知道,我们都能感受到你柔软坦荡之下的能量,它平静而强大,生生不息。
能决定你人生步调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记忆甚至周身的杂言秽语,而是你敞开自己又保持柔软的心。
他们的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你比谁都将更有能力过一种他们无法企及的人生。
你在你的生命里,获得了自由。
果子皮儿,原创作者,欢迎分享关注。如需转载发文,请简信留言,获取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