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的学习,我到底学到了什么呢?与其说是学到了一些浅显的知识,不如说学到了思考的能力。对自己、人生、世界、自然、命运、宇宙的思考。当你对一部作品(书籍或电影),对一个作家或编剧充满敬畏与崇拜之时,你的笔尖流露出的会是赞美,你写出的文字叫做读后感。老师说,中文专业不培养作家,培养的是评论家。中文之于我是气质,是风骨,是品格。它带给我的不是直接的物质感受,它是贯穿于我生命的品格,它指引我追求质的生活。中文是我的第三志愿,而当我走进它,我感受到了国学的魅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两年间,我坚持读书,并且保持了做阅读笔记的习惯。我爱上了旅行,它让我平和的思考,也在思考中平和。
好久没提笔了,不是我变懒了,而是随着年龄与见识的增长,能震撼我的东西变少了。今天看了电影《狼图腾》,很震撼,震撼之余,更多的是思考。提到狼,在中国传统的意识里,更多的是凶狠,恶毒。所谓:“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狈为奸、豺狼当道。”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将狼定义为:“贪婪、凶狠、狡诈”。而姜戎的《狼图腾》展现了狼全新的一面:强悍、勇猛、机智、血性与温情。
对狼的不同认知没有对与错,不同的认知是受不同时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制约的。
很多80后对90后很不以为然,他们眼里的90后一无是处,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没吃过什么苦。至少,在我身上并不是这样。我是追着80后哥哥姐姐的影子长大的,我经历过世纪交替之下的温情岁月,在听故事中度过童年。
小时候,听“狼来了”以及亡羊补牢的故事,那时在我心中狼是“恶魔的化身”,是反面教材,这是应试教育强加给我的世界观。长大后,曾有一个人对我说他喜欢狼,因为在狼的世界里只有死,没有输。那时,对于他的观点我是赞同的,但并没有更深的思考。说到这,我想起了一部动画《喜洋洋与灰太狼》,00后的童年跟我们所受的教育是不同的,他们看到的狼更多的是可爱,善良的一面。可他们也会有长大的一天,他们也会开始对狼重新的认知与思考。
再说说《狼图腾》中的狼,它与我眼中的狼形象基本相同。勇猛,血性,同时又有温情的一面。图腾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寄托和文明象征。图腾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宝贵的财富。正如我们汉民族的图腾为龙,狼也是蒙古族的图腾。在古老的腾格尔部落,人与狼“亦敌亦友”。他们一方面为了“黄羊”与狼对抗,一方面又把狼当作信仰。他们与狼共生存,同命运。共同谱写草原不朽的精魂,共同诠释着“硬汉精神”。影片中冯绍峰的小狼,被人驯养,有了些许人性的光环,但它从未失去对草原的信仰与追求,它不为现实的温暖所蒙蔽,它知道草原才是它的灵魂归宿,它属于草原,属于腾格尔,属于自由,属于血性,属于温情,属于拼搏,属于创造......
在我眼里狼是硬汉的化身。它勇敢,倔强,骄傲。它有风骨,有魄力,有团队精神。又有温情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