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19年7月27日的《银河补习班观后感》,部分内容根据需要做了删减
去年休假,曾参加妻子同事的一次家庭聚会,整个饭局的唯一话题就是孩子。当时女儿还在幼儿园中班,另外两家的孩子都在小学四年级。那个成绩不错的孩子母亲,大肆宣扬育儿之道,像是过来人一样教育我俩,该让孩子上哪所小学、报哪个补习班,恨不得大家都像她那样,数年如一日,逼一个小孩子每天学习到深夜,才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由于观点相悖,我和她争论了几句,后来发现不只是家里的那个女人不讲道理,只好闭嘴看着那孩子近视镜下投射出来的目光,在心里默默念叨,又一个牺牲品。
80后的这代家长们都疯了,“望子成龙”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年代都要心切。其实,在这个人口众多、资源不均、竞争激烈,深受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影响的人类群体里,宝爸宝妈们拼尽一切资源,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所作所为,除了掩饰自己盲目攀比造成的恐惧和不安外,根本改变不了下一代的人生处境。
身为一个曾经的河南考生,我似乎更能理解这种内卷将会带来的厄运。即使耗尽几十年心血,把孩子培养成为所谓的精英,到最后,大多数家长都会遇到马飞劝说马皓文放弃申述时的尴尬,从而感叹“我对你的培养是失败的”。因为我们的教育理念是“自私”的,最终总会反噬到自己。
中国用4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两三百年的发展道路,特别是60、70、80后,基本是靠牺牲幸福来换取进步。物资匮乏的饥饿惯性,限制了几代人精神上的探索边界。如果90后、00后只是处于过渡期,那么我们80后的后代10后,应该是第一代真正意义上比较富有的中国人,仓禀实而知礼节,中国的未来要靠他们,前提是我们80后的一代家长,必须彻底转变观念。
于是,《银河补习班》的上映无疑是必要的、及时的,虽然短期内还撼动不了宝爸宝妈的“决心”,但却让人看到了解决中国教育深层次问题的星星之火。
影片的观点很简单,总结一下,大概就3句话: 1.最好的引导,是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2. 最好的教育,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最好的成长,是教会孩子爱与被爱。
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却很少有家长敢于尝试。因此,这才是探讨的关键。
1. 必须认清的现实因素和现实挑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追求理想的前提不止是填饱肚子,而是对物质自由掌控的能力。片中的马皓文,出狱后虽然穷困潦倒,但他的思想并不贫穷,这是长期“丰衣足食”孕育出来的气质;他敢和主任打赌,敢跟主任争执,敢带着孩子旷课去看航展,更是展现了一名高级知识分子的勇气和底气。
即使在揭不开锅的时候,马皓文都始终保持着从容和自信,在工地上用简单的连通器原理2分钟挣了800块钱,那个年代的800块钱真能让人感受到“知识就是力量”。
社会在轮回,也在进步。不要以为我们有车有房就算混得不错,其实这跟当年解决温饱、脱离贫困没有多大差别;不要以为我们坐在办公室对着电脑就算高级工种,其实这跟当年头顶烈日、撅腚插秧基本一个意思。我们现在拥有的这些都只是社会发展的共同福祉。
我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大学同学,综合素质非常全面,有一次乒乓球赛拿了全校第一,我问他怎么打那么好,他说他和邓亚萍一个老师。
想想我们花那万儿八千给孩子们报的各种量产补习班,真能让孩子出人头地?
如果看清了我们忙忙碌碌、倾尽所有,给孩子投入那么多,并不会带来优势的现实时,是该继续让他随波逐流,还是另辟蹊径?
我有一个很有才华的摄影师朋友,有位投资人想为他建设个人工作室。但他爱人以孩子快要读中学为由,让他放弃这个机会在家教育孩子。我当时劝他,我们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以身示范,只有我们敢于追求理想,孩子才能更有理想。现实和理想并不矛盾,现实的成功,大都是追求理想的结果,关键看我们敢不敢迈出那一步。
2. 必须认可的生理因素和生理选择
所有生物包括人类的根本生存目标,就是最大程度提高将其自身基因传递给后代的概率。因为男女生物特征差异,远古男人以提高后代生产量的方式来提高基因传承概率,女人则以提高有限数量子女的成活率来提高基因传承概率。
于是不难理解,即使在计划生育的背景下,男人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也远远没有女人较真儿。
《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显示:在我国,超过55%的家庭,妈妈是教育孩子的主力;而爸爸承担这一责任的比例仅有12.6%。当然,在观念出现分歧时,男人总干不过女人,可能也是潜在的因素之一。
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当少年马飞吹着哨子、划着破门板制成的“救生艇”从洪水中冲出来,那微弱的手电筒灯光让我倍感温暖,父爱如此伟大。当成年马飞在空间站损坏无计可施,看到那张“爸爸,像你一样不认输”的字条后,赌上生命,创造奇迹,重返地球,又一次让人感受到父亲的巨大影响力。
我和妻子结婚11年,两地分居了9年,看《银河补习班》的时候,觉得自己就像刚从监狱里出来的马皓文。虽然陪在孩子身边的时间极短,但我却明显地感到,我更能影响孩子的决定。
像丁俊晖、郎朗、韩寒这类人,还有最近炒得很火的武亦姝,翻翻自传、听听介绍,基本都是父亲的功劳。鼓励孩子追求理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只能是父亲一个人的战争,既要战胜世俗,还要战胜孩儿他妈。
3. 必须认识的时代因素和时代机遇
从我们(70末、80初)那代人开始,梦想变得更加遥不可及,好不容易挤过了“独木桥”,就遭遇了第一波就业压力;刚准备谈婚论嫁,又赶上了第一波房价疯涨……最要命的是,我们在各种混乱的秩序中长大成人,却在思想定型后,不得不重新适应新的秩序。
马皓文说: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可我们拉弓很简单,在那个听惯了“艺术有什么用,能当饭吃?”“打球有什么用,能当饭吃?”的年代,不管黑喵白喵,抓着老鼠就是好喵。我们根本没想过喵生到底该是什么样子,我们眼里只有老鼠。
在物质和精神之间,我们拥抱了物质;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我们放弃了理想。庆幸的是,在坚守和放弃之间,我们选择了坚守,继续以牺牲幸福为代价,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
这是最好的时代,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为下一代奠定了追求理想的基础,赋予了追求幸福的权力。
这是最糟的时代,如果我们的思想境界还只停留在“吃饭”上,这些年我们靠“水大鱼大”的内需优势创造出来的经济奇迹,可能也会不堪一击。
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更需要心怀理想、充满热爱和极富创造力的年轻人,而不是“按部就班”的好学生。人生的意义有太多解释,无论忠于祖国、还是忠于自我,在浩瀚的宇宙里,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都不过是一粒尘埃,唯有追求理想才能让人生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