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慎的人只争取摆脱痛苦而不争取欢乐。”——《哲学的慰藉》
你好,感谢关注《无忧在读书》的简书专栏。“开卷有益、读书无忧”——我是荐书人无忧,今天在读的书是《哲学的慰藉》(作者: 阿兰·德波顿,译者: 资中筠,上海译文出版社)。
今天晨读了《哲学的慰藉》,很喜欢资中筠的文风。最吸引我的还是书名,哲学慰藉什么,哲学为何慰藉,哲学何以慰藉?带着这三个问题,在清晨的风中,我去寻找答案。
印象深刻的是两位哲学家之死。
1、苏格拉底之死
“行刑者来了,手里端着一杯毒药,苏格拉底平静地接过来……手不发抖,面不改色……他把杯子放到唇边一饮而尽,神色怡然,并不觉得味道苦涩。阿波罗多罗斯早就一直在流泪,此时不禁哭出声来,他使得每一个在场的人都不能自持,除了苏格拉底本人。哲学家请求他的伙伴们平静下来——‘这像什么样子,我的怪朋友!’他逗他们说。”
阿兰·德波顿评价:苏格拉底宁愿失欢于众,获罪于邦,而决不折腰。哲学给苏格拉底以坚定的信仰,使他面对千夫所指能够保持合乎理性的而不是歇斯底里的自信。
2、塞内加之死
“塞内加官场一度失意,被流放到荒凉的科西嘉,始终泰然自若。最后,暴君尼禄上台,命他自杀,同伴们一片哭声,他从容问道:‘你们的哲学哪里去了?’”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塞内加说,“我从来没有信任过命运女神。我把她赐予我的一切——金钱,官位,权势——都搁置在一个地方,可以让她随时拿回去而不干扰我。我同它们之间保持很宽的距离,这样,她只是把它们取走,而不是从我身上强行剥走。”
行善而判恶,是他们相似的厄运。
理性而赴死,是他们一样的选择。
——这是两位哲学家面对死亡的真实表现。
所以,哲学是什么?
“第一,使人认识到任何一种坏事都可能发生,从而随时做好准备;第二,帮助人理解已经发生的坏事,认识到它们未必那么坏。”
阿兰·德波顿认为,这是哲学的作用。
哲学家在理性的指引下,对人生有着清醒的认识。
叔本华的认识具有代表性:“任何人生的历史都是苦难的历史。”“人生殊可悲,我决定以毕生思考它。”“哲学智慧的精髓在于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所说:我们知道生活是由苦难构成的;我们越是努力去享受它,就越受它的奴役。”“审慎的人只争取摆脱痛苦而不争取欢乐。”
那么,哲学家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和苦难的人生?
伊壁鸠鲁说,“正如药不能治病就无用,不能解脱精神的苦难的哲学也是无用的。”
让我们试着从本书找一些人生的“解药”——
1、不要逃避
尼采说,“把痛苦的状态笼统看作应该予以消灭的对立物,是极端愚蠢的,总的说来后果是灾难性的……几乎与想要消灭坏天气一样愚蠢。”
2、理性审视
伊壁鸠鲁认为,“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解读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和欲望的脉搏,从而使我们免于制定错误的谋求快乐的方案。我们应该停止凭第一直觉行事,而应该先审视我们的欲望是否合乎理性。”
3、全景思考
叔本华认为,“倘若一个人着眼于整体而非一己的命运,他的行为就会更像是一个智者而非一个受难者了。哲人之为哲人,就在于看到了整个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因而能够站在整体的高度与一切个别灾难拉开距离,达成和解。”
4、勇敢生活
尼采认为,“那些最优秀、最完善的个人和民族的历史,请问有哪一棵大树长到这样骄人的高度没有经过风霜雨雪;请问,厄运和外界的阻力,某种仇恨、妒忌、怀疑、顽强抵制、强硬反对、吝啬、暴力,难道不都是有利的条件,无此则任何伟大,即使是美德,也难以成长起来?”
尼采要求人们“不要停留在山下喝酒,而去接受攀登的痛苦”。他还向市政规划者提出过建议:从当前的存在中获得最大的收获和最大的享受的秘诀在于——危险地生活!把你们的城市建立在维苏威火山坡上吧!人的自我完成不是通过避免痛苦,而是通过承认痛苦是通向任何善的自然的、必经的步骤而达到的。
读到这里,或许你会觉得这些哲学家对人生太过悲观了。建议不要这么匆忙下结论,理解哲学和哲学家是需要阅历和经验的。
任何时空下任何人都不应该幻想一生都是在快乐中度过,没有痛苦、只有享乐;没有挫败、只有成功;没有苦难,只有幸福。
“审慎的人只争取摆脱痛苦而不争取欢乐。”多么富有哲理的警句!叔本华的话,让我想起了《孙子兵法》,“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人生,就是这样,如果一味地好战争胜,结局可能只有苦难和失败,比如项羽。“立于不败”,方能持久。所以,“审慎的人只争取摆脱痛苦”而不是“争取快乐”。
读到最后,让我们记住塞内加的那句话吧,“你们的哲学哪里去了?”——遇到事儿的时候,多问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