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没有成事的原因,主要是把自己当成观众了。
01
我记得之前看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天天刷短视频,然后操心的是大事、操心明星的事、操心网红的事,却回头看自己这个月的贷款还有很大的压力。
其实,我们的大部分人的人,都如丁元英说的那样,一辈子只能挣自己认知范围内容钱。
换句话说,大部分人都是做观众。
刷短视频,参与讨论,积极做键盘侠,贡献的是流量,也是注意力。
积极投身到同事的八卦,背后做一些龌龊的事,消耗的是时间和人生的心态。
在要真正做点事上,就出现了“观众心态”。
别人做事的事,瞧不上或觉得搞不定,不好搞啊。看看你去搞看看,等别人出丑。
别人坚持了一段时间,做的还好,觉得好像赚钱也不多,还那么辛苦,不想干。嫌弃的很。
别人搞得还不错,好像换了车,上台讲课,感觉状态起来了。你觉得,为什么没有早点干呢,要是早点干,说不定比他强。就他那样子。还不如我呢。
等别人一绝骑尘,真的挣钱了,又觉得这个人就是走了狗屎运了。他搞得早,抓到红利了,那时有风的时候,猪都能飞。
观众心态,一直存在于很多人的言行中。
不下场,想永远是想。
02
2013年我决定写书。我也知道自己水平一般般,那是一本散文集。想了就去做。
迄今没有后悔当时的想法,虽然我依旧觉得那时写的东西,很幼稚。
可没有开始,哪有后续。不完美的开始,比不开始要好很多,我坚定认为是这一点。
2014年-2016年把工作上的一些思考,关于客户维系、存量经营的思路和做法整理成三本书,委托鹭江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换个小赛道。也有人质疑,甚至是原老东家的一个中层干部说,不就是经验总结啊。谁得能干。
他被身边的人鄙夷了下,要不你写。马上闭嘴。
想就去干,是我的人生逻辑,少哔哔更是。
到了2017年我决定沉淀下来,一直沉淀到2019年,这期间写了300万字的历史内容包括200万字的人物传记。具体数字没有详细统计,只多不少吧。
不停查资料,不停去写。
因为那时我想换小赛道,就切换到历史类了。这是第二次切换。为什么要切换?是因为我个人觉得历史是有穿透力的。
2019年签约《唐潮》,一直修改到2022年正式出版,同年授权了繁体中文版在香港、台湾等地上市。
2023年正式出版了职场新书,这是继续换赛道。
截止到现在,基本确定大的框架,写作以历史+认知(含职场)为主要范畴进行,而后面也会将这两者再进行融合。
回顾过去,虽然不算成功,当一直在努力做一点事:永远不做观众,想就去做。选择自己的赛道,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件事是我喜欢的,就去做,能挣钱当然是最好的,挣钱与否是决策的最大权重,爱好是次之。
想,就去做,从不完美开始,慢慢都会好起来。
就这样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