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2019年的时候发现的,小女儿悦悦走路轻松、自然。我与大女儿欣欣走路明显笨拙许多,感觉抬腿的发力点是不一样的。我当时走路走久一点就腰酸,欣欣走路也是走一会就要休息。悦悦则不同,走路几公里脚还很带劲呢。经过不断摸索,现在我们俩走路也变轻松了,也不会走久了就腰酸了。现在把这里面的原理分享出来,我和大女儿的情况还很像。
一、骨不正
我们当时有骨盆前倾的情况,所以腹部向前挺,腰也是向前。这样走路腰受力,走多了自然就腰酸了。
重心上移至腰,抬腿时轴长,所以抬腿也启动得慢一些。
肚子前倾,腰就凹陷,头为了保持中正,还要变成驼背的状态。
二、肌肉不强健
腹部肌肉、后背肌肉、臀部肌肉、腿部肌肉力量弱。这些肉本来是边走路边运动到这些肌肉,结果这些肌肉力量太弱,还经常走路的时候没启动挂在身上,反而变成了身体的负担,所以走久了就累。
臀中肌与走路外八居然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老师帮我把臀中肌激活后,我便开始有意识地在走路中应用并发力该肌肉,走路外八就这样被自然纠正过来了。
三、气虚
气不足,有一个很常见的形容:“像漏了气的皮球”,最大的表现就是累,乏力不爱动,平时喜欢躺着歪着,坐着的时候弓腰驼背坐不直。
气充足后,整个骨架就被撑起来了,而且还走得轻松。
四、姿势错误
平时很少关注走路姿势,所以都是无意识地走,以为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这样一透视,知道了,原来每个人又是不一样的。
那段时间刚好学太极、站桩,又看了一些书。我简单总结一下:
走路是胯带腿(同练太极,胯的作用表现:促进上下肢协调,行气主要关卡,产生爆发力的源泉,是体重的承担者。)
臀肌、后背肌肉与前面腹部肌肉固定脊柱、骨盆处在中正位。
胯自然摆动,上半身也自然扭动(之前走路过分拘紧,像个木头人)
这一系列调整后受益颇多:
走路变轻松了
跑步也变快了
体态好看了
身体好了许多
欣欣以前走路爱摔跤,后来也好了
身体协调能力提升,学习各项体育项目能力上升
现在许多家长看见孩子走路外八、弯腰驼背、爱摔跤,总是束手无策。经常是用言语不断地要求孩子把腰挺起来,但效果甚微。最后家长孩子都心情不好,关键是还很难起到效果。
我们这一路的探索,希望能给许多家庭启发。
我分析欣欣落下这些毛病的原因是小时候基本没有爬,走路也不够。大人们往往嫌她走得慢,抱得比较多。身体很多肌肉启动不足、力量弱。大人们又有许多担心,比如跳台阶总担心她摔跤,所以放开手来让欣欣自由活动的空间比较小。后来慢慢发现了这样养育的弊端,调整并放手鼓励她大胆尝试各种肢体活动,如爬树、跳水沟、跳台阶、爬栏杆、爬山……运动能力经过几年弥补慢慢赶上去了。
养育悦悦就知道了,放手比较多。她爬得多,走得多,跳得多,而且都是比较自由自在的。她在小区里想爬也可以,刚学会走路就想学走楼梯,我们在旁边看着由着她反复自由探索。对她的指令也比较少,大部分是陪她,帮助她去完成她想做的事。孩子身体好像有节奏一般,会自由探索。她的运动能力明显就要强许多,比如一年级学游泳,她从零基础C班已经升到A班了。我们平时没有增加任何辅导,她还说暑假要来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