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点一:混得不好,同学会要不要去?去了,在那些功成名就的同学面前,面子受伤。不去,那些多年未见的同学不能相见,也生遗憾。
痛点二:经商成功的同学肯定要去,往往刚开始的同学会,就是这些同学发起的,但去完之后有后遗症。
一般经商成功的同学,会成为各种庆典活动的拉赞助对象,而且金额低了对方还不高兴。外地的同学到了当地,成功的同学当之无愧地要承担接待义务,而且接待标准要保持一致,经常有同学报怨他的接待规格没有前几批同学高。
痛点三:当领导干部的公务员,一般很少去参加同学会。一来是纪律上有规定,二来如果不是同学会这个名议,事实上他已经和很多同学少有来往了。
如果同学当面提出一些违背原则的请求,拒绝则不顾同学之情,不拒绝则违背原则容易犯错误。家国难以两全啊。
痛点四:当年的校花、班花女同学,历经几十年岁月的洗礼,生儿育女,早已成为中国大妈,有些人外表和体型变化很大,到了不自我介绍完全认不出来的程度,同学会,让她不敢去面对逝去的青春。
痛点五:离婚的同学基本不爱参加同学会,离婚本身就是焦点,对吃瓜群众已经有无比的吸引力,同学也是凡夫俗子,也是吃瓜群众。
痛点六:当年学校的恋人,毕业后分手,而且还在同一个城市生活。一般同学会,两个人不会同时出现。当然也有例外,但那一次同学会气氛会比较紧张点,生怕哪句话扯到他们身上。
痛点七;在农村或小地方生活的同学,很少去大城市参加同学会。偶尔去一两次,一定是什么毕业二十年三十年的大聚会。一般的小聚会,也就不去了。
好不容易偏安一隅,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眼不见心不烦。可同学会,偏偏又把他们拉回到了那个高楼林立的繁华世界,巨大的生活环境差距,也让他们的心潮久久难以平复。
痛点八:在一线城市和热门城市的同学,也有幸福的烦恼。特别是内地读书,一个班的同学,往往只有几个人在一线城市工作。同学来观光旅游,开会出差,不找你找谁?
刚开始有聚会,一线的同学很开心的,很久不见同学和家乡亲人。但次数多了久了,难免审美疲劳,时间和金钱的投入过大,同学会已成为部分人沉重的接待负担。大家一起来还好,一起弄了。有时候,隔两天来一个,车轮战,让人哭泣笑不得。
痛点九:同在一个城市工作的同学较多,大家实质上的相互较劲和攀比,已让同学会成为一个新的竞技场。越往后,大家参与的动机和目的已远离了同学聚会的初心。
有兴趣可关注公众号 恬笔 sweetwriter1997,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