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两个故事
故事一:
蕾蕾发现自己的鼠标垫磨损严重,便利贴也快用完了,签字笔也都快赶上没油了,便准备申请办公用品。
这时,她想到同事兼好友苏苏的键盘也要换,便问她要不要一起申请。
苏苏莞尔一笑,说:“谢谢,不过我刚刚买了一个功能强大还很漂亮的键盘。明天到了你看看,喜欢的话,我发链接给你。”
蕾蕾不解,惊讶到:“即使喜欢,我也不会买,公司又不给报销,办公用品就应该公司付费啊,怎么能花自己的钱,你好傻!”
苏苏笑嘻嘻地说:“没关系啊,又不贵,主要是我喜欢啊,能让自己工作的时候有个好心情,很值得!
~~~~
故事二:
公司另一部门接到一单大业务,需要其他部门派人支援。蕾蕾躲得远远的,心想:我本来就够忙了,哪有时间!即使帮了忙,成果也是人家的,没意思!
苏苏则主动申请参加,面对蕾蕾的不解,苏苏说:“我们不可能一直在一个部门,多岗位锻炼很有必要,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累就累点嘛,反正还年轻,能承受。”
一年后,蕾蕾依然每天斤斤计较、抱怨着,工作没起色。
而苏苏则已经晋升为总经理助理,虽然更忙,但依然每天元气满满。她总是积极接下一项又一项在蕾蕾看来是职责范围之外的工作。
但是,正是这些工作让领导和同事,看到了苏苏的能力和工作态度。苏苏因此也得到了更多的机会,拓宽了视野、积累了人脉,晋升了职务,增加了收入。
二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圈层逐渐发生变化。
这就是两种职场思维导致的结果,一种是员工思维,即认为与工作相关的一切都应该由公司负担,不愿意承担任何与工作有关的开销,非常斤斤计较;遇到问题和困难更不愿意花费自己时间和金钱来克服。
另一种就是顾问思维,也就是沈文才在《讲好你的故事》所说,“要做自己的CEO”。
他虽然也是打工人,却把自己看成是“沈氏咨询公司的CEO”,这个公司只有他一个人。而他工作的公司则被他看成是“客户”而不是雇主,他为公司工作,付出时间和精力,公司付给他的是“咨询费”而不是工资。
在这种思维下,他就不再把自己当成雇员,而是当成咨询师,考虑和关心的就是如何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因此,即使一些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在其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如组织公司活动、代卖其他部门的产品,他也愿意去做。因为,这有利于他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会给他带来新的机会。
同时,在这种思维下,他还会主动自掏腰包进行自我提升,而非总是指望公司送其去参加培训甚至计较到连一个便利贴都不愿意自己花钱购买。
这个观点冲击着我的天灵盖,犹如醍醐灌顶:女孩们,我们虽然都是打工人,但是千万别只有打工人思维,要用CEO的思维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