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烽火连天,人才遍地走,世家大族握有大量人才,还分散投资如荀氏的荀彧、荀攸、荀谌。而诸葛兄弟三人其实更显赫,蜀有诸葛亮,魏有诸葛诞,吴有诸葛瑾,字子瑜。
生死不渝
诸葛瑾是个饱读诗书的人,风云变幻之际,他选择去江东避乱,正好碰上孙策过世,孙权上位了,孙权的姐夫弘咨十分惊异诸葛瑾的才能,就把他推荐给了孙权。一场君臣相知,从此开始。
诸葛瑾极受孙权信任,这源于诸葛瑾的行事风格,陈寿评价他“以德度规检见器当世”,说得就是他德行气度极佳。诸葛瑾想劝谏孙权的时候,显得很小心,也不用什么激烈的言辞,也不明确的表达态度,就等孙权先表态,要是这建议不合孙权的意,诸葛瑾就开始说别的,慢慢举例子类比,最终还是让孙权接受他的建议。
这么善于揣度心思的属下,无疑很得领导欢心,既提了正确的建议,还不伤人颜面。至于诸葛瑾和孙权关系有多好?孙权特地说过,“我和诸葛瑾有生死不渝的誓言,子瑜不会辜负我,我也不会负他”,恩同兄弟,大概就是刘备和关羽、张飞的交情吧。
不称职的大将军
诸葛瑾同志参加工作42年,干得更多的是外交大使的工作,孙刘联盟过程中,诸葛瑾都是作为外交使节去访问蜀汉的。虽然诸葛亮是诸葛瑾的弟弟,但诸葛瑾从未以私废公,他和诸葛亮都是在公事上交流,并没有私下的见面,顶多是以书信交流。
刘备兴兵伐吴的时候,诸葛瑾还特地给刘备写了封信,讲了一通大道理,当然没能阻止刘备。
诸葛瑾这一生参与的战争不多,或者说记载很少,而且诸葛瑾基本都输了,但是他的官职却一路走高,最终达到了大将军,这当然也源于孙权的信任。
219年,诸葛瑾跟着吕蒙攻打荆州,夺取荆州的功劳极大,这份功劳见者有份,诸葛瑾也凭此封侯。
222年,诸葛瑾作为援军去救朱然,但是诸葛瑾性格谨慎,又没什么奇谋,被魏军击退,拖了许久,也没能解围,因此还惹得孙权不高兴。虽然最终靠着潘璋逼退了曹真,但诸葛瑾也只是一个“守土之功”。
226年,作为左将军的诸葛瑾和孙权分两路攻魏,结果是诸葛瑾被司马懿击败,但兵败之后反而升任骠骑将军了。
236年,诸葛瑾和陆逊攻襄阳,陆逊派亲戚送信时被魏军抓获,诸葛瑾慌得不行,全靠陆逊定计才安然退去。
241年,孙权分兵四路攻魏,诸葛瑾是其中一路,又被司马懿给劝退了。
这就是诸葛瑾的战绩了,在不平凡的岗位上他做出了平凡的成绩....但有时候受领导信任就够了。
团队粘合剂
诸葛瑾不只是和孙权关系好,他和其他大臣关系也都很好,虽然他的功绩不多,但他在团队中起到了一个粘合剂的作用,不仅不是个刺头,反而四处调和矛盾。
孙权想找朱治麻烦的时候,是诸葛瑾揣测孙权的想法,写了封信打消了孙权对朱治的恨意;孙权想要责罚殷模的时候,其他人的反对意见都没用,反倒是诸葛瑾以真情实感打动了孙权,让他特赦殷模。
虞翻这个狂直之士,在东吴得罪了不少人,他被流放的时候,只有诸葛瑾站出来为他说话,虞翻表示诸葛瑾真是个敦厚仁慈的人呀。周胤,也就是周瑜的儿子,犯了罪还是诸葛瑾上书请求赦免其罪。
诸葛瑾的地位这么高,却从未仗着权力党同伐异,反倒是尽力调和矛盾,在秉性各异的团队里,有这么一个人真好。
若论为人处世,子瑜当仁不让。
看官感兴趣的话,三国系列都在这里了
三国流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