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思维其实就是我们的一些思维习惯,也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一贯方式。它在某些情境中会被触发,有时我们甚至感觉不到自动思维的存在,但是自动化的思维却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苦恼,因为,有些自动化思维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这些造成苦恼的不符合事实的想法被称为认知歪曲。
这些歪曲多认知,在我们的童年就被植入我们的大脑中了,而且,具有童年创伤的人,歪曲认知会更加的强烈与固执。
常见的情形在我的生活和航行中几乎是随处可见:
1,武断的推论。在船长推出做一个微小版训练营的时候,我就已经自动化的推断出,船长是为了推销课程。当时心里还有些许抗拒,觉得我们不是来学习心理学的吗,怎么刚学了几天,就开始搞起推销了。基于这种想法,自己的微营做的也不怎么样。当然,通过事后的体验,自己理解了船长的意图,体验才是最高权威,个人成长建构师的工作模式也与社群息息相关,后期通过复盘,自己也发现了诸多可以改善的地方。
2,选择性的提取信息。这点在我的家庭生活中最突出。由于孩子年纪还小,更喜欢和妈妈黏在一起,所以我总是觉得在陪孩子这件事上,老公做的欠缺很多。因为每天只要我回到家里,基本都是我在陪孩子玩,我就认为老公就只知道玩手机,根本不陪孩子。其实,我选择性的忽略掉了在我回家之前那段时间,老公由于下班早,每天都比我早到家近两个小时,这段时间无疑是爸爸在陪伴孩子的。
3,过度的概括。就是以偏概全
4,最大化和最小化。
5,个人化。
6,二元思维,这个我真的是感受颇深,登船之初,船长就讲到了二元对立思维,让我受益匪浅,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只有对错,而使用全有全无的简单思维模式,会错失更多看待问题的视角。
7,贴标签和贴错标签。这个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十分常见,我家小朋友是那种比较谨慎的孩子,因为是由爷爷奶奶带,而老人更加谨慎,导致孩子对很多东西反应都比较夸张。比如对面来了汽车,离得很远他就要求大人抱着,说有车有车,再比如看到体型稍大的狗,也会要求抱起来。其实这是由于受到了大人的影响,爷爷经常说离狗远点儿,小心它咬你。可是每当孩子谨慎的时候,爷爷又会给孩子贴上“胆子小”的标签。为此我经常跟家人沟通,但是效果不好。最后无奈只能请老人别当着孩子说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