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变丽 焦点解决中级十期 洛阳嵩县 坚持分享第219天 2019--1--16
昨天早晨,我早早做好了饭,准备吃饭时,爱人说他有事不在家吃饭,听他这么一说,我非常生气:“我辛辛苦苦做好了饭,你不在家吃也不告诉我,饭又该剩下了,你为什么不早说?”我质问道,埋怨和指责尽在言语之中。
想到上次我做饭时打电话问他,还说回来吃饭,可饭做好了,人又不回来了,我已吃了好几顿剩饭,越想越生气,我生气的情绪犹如脱缰的野马任意驰骋。
这样不行,要马上调节情绪,转念一想,爱人也很不容易,这几天因为扶贫的事早出晚归,加班至深夜,也是很累的。想到这里,我便不再多说了。
我也意识到,这是自己的情绪来了,我问自己:你为什么这么生气呢?
答曰:因为饭剩下了,自己要吃剩饭,真的不想吃(其实想的是自己)。
又问:不想吃可以倒掉呀?
答曰:倒了太可惜,自己出生在农村,深知粒粒皆辛苦,想到父母在田间的辛苦劳作,倒剩饭感觉是罪过,也会让自己很心疼!倒饭的行为更是对劳动者的不尊重,也是对粮食的不尊重,倒剩饭会让我心里难受(自己的认知和想法)。
又问:要不让爱人吃得了,谁让他不早说呢?
答曰:他胃不好,若吃剩饭生病了,我更心疼他,还是我吃剩饭吧,别为了一碗剩饭影响家庭和睦。
想到这里,我已不生气了,继续看书。
当我意识到自己生气情绪的源头时,生气的程度在慢慢降低,直至消失。我知道是因为我的认知让自己这么生气的,而非事件本身,这也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了,还会引起情绪障碍。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
为什么?这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起作用。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而另一个人可能觉得这是是背水一战,不能失败,所以会伤心欲绝,痛不欲生。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
为此,艾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评价和认知所引起的。
在生活中不要去责怪和埋怨别人,如果你生气了,是因为你自己的某些想法和认知导致自己这么生气的,改变认知或看法,你的情绪也许会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