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读到过一段介绍乔治·吉尔德的文字。
乔治·吉尔德,数字时代的三大思想家之一,另两个是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和马歇尔·麦克卢汉。
之前对他不是很了解,倒是对马歇尔·麦克卢汉了解比较多,读过他的《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毕竟是学文科的,而麦克卢汉可说是传播学的巨匠。但读了一段关于他的介绍后,才知道这个人不简单,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甚至比其他两位还要大。
用一句话总结他,那就是——IT时代的颠覆者。
在目前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每天接受海量信息。10多年前,2000、2002年左右,谁能想到,我们的生活会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
那时,人们还热衷于BP机、写信,当时西方有人预言以后要发明一种电话,可以在上网、打电话、买东西等。
这在当时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如今如雷贯耳的BAT,在90年代也才刚刚起步,而如今,已成为人人望其项背的互联网三大巨头。
以徐小平、李开复为代表的天使投资,让很多年轻的创业者有了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这些创业者当中,还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公司居多。小米就是这个神话之一。有人说,原来混在中关村的,都是些住在唐家岭的码农;如今,这叫中关村创业一条街。在这个浪潮中生活,有时总不免感叹,自己如果数学能学好点儿,学个计算机,或理科专业,说不定也能孵化出什么有创意的点子,万一能找到天使投资者融点儿资,那岂不是美哉。
也有很多人说,如今的中国,最时尚的,就是商业巨头。
这让我想到中国那根深蒂固的重农抑商观念,延续了千百年,如今依然崩塌。即使在美国的“镀金时代”,也是被马修·约瑟夫森称作“强盗大亨”时期。洛克菲勒、摩根、安德鲁·卡内基、斯坦福、古尔德,这些人积累了巨额财富。约翰·雅各布·阿斯特白手起家,创立了阿斯特美国皮草公司,成为“纽约的地主”。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的商业策略是通过提供比竞争对手更低的价格,来获得更多的货运量,最终占领市场。之后,再按照贪婪的本性行事。
而在现如今的中国,马云、李彦宏、马化腾、史玉柱、王石、潘石屹、王健林,这些名字也都是如雷贯耳。一批批有梦想,有头脑的人,都通过厚积薄发,慢慢创立了自己的帝国。
这个时代的中国,是不是又一个美国的“镀金时代”呢?
2001年,我第一次上网,qq是网吧老板给申请的。由于不知道那个qq号有啥用,自己也不会用,于是写qq号的纸条被我扔在了网吧里。
2005年,我第一次在淘宝购物,买了一只美宝莲的睫毛膏,自己还在网上注册了一个店,但后来因为要扫描身份证,就不了了之了。
2012年,我注册了新浪微博,关注了自己喜欢的,每天接受各种信息的轰炸。
2014年,我注册了微信。微博就很少用了。
几年时间,变化天翻地覆。
作为一个局外人,当我以为新浪微博占据了新技术的高地,把腾讯、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甩到后面时,微信的出现,使微博优势难再。作为以朋友圈为群体的微信,圈子更小,但针对性更强,私密性也更强。
我不是在互联网行业,固然不知道今后还会发生哪些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确实在改变着我的生活。
记得1995年老舅考大学,报考的专业是计算机。家人都说,学那玩意儿干啥,人家都用算盘。我也不知道老舅学的那玩意儿到底是啥,只记得上高中时,老舅带回来一个大头电脑。我没事儿就在小屋里用这个电脑画画儿,觉得太有趣了。但除了附件—绘图这一个功能,哦对了,还有拆地雷、纸牌,我就不知道这东西还有啥用处了。
短短20年,计算机已经进入全盛时代。如果说人对未来能做出哪些预言,我想,那一定需要在这个领域极其精通。
我们享受着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同时也在被技术拴着鼻子走。当技术淹没人的生活,人们的沟通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过去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现在变成每个人拿着手机,盯着屏幕看。我反而怀念起从前那种人与人直接沟通的生活。生活变得碎片化,文字也简短化,我们关注的很多东西,其实跟我们的生活相距十分遥远。我们关注远在千里的国家发生的海啸,哪个人又失踪了,哪个人又自杀了。这样的新闻每天都有,如果关注下来,一天的时间就啥也不用干了。这样的信息沟通方式带来的是人心浮躁,很难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一本书,耐心制作一道菜。
所以,我觉得,生活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培养自制力,了解哪些是自己该关注的,哪些是自己要学习的。
中国的“镀金时代”、信息大爆炸时代,每个人都要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