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其习俗丰富多样,具体如下:
一、传统习俗
祭祖
祭祀祖先是我国许多节日里常有的习俗活动,冬至也不例外。《中华全国风俗志》里,就有“冬至节,祭扫坟墓,亦名‘鬼节’”之说。人们会在家庙或坟地进行祭祀,把好吃好喝的东西尽可能地供奉给祖先。
吃饺子
在北方大部分地区,有冬至吃饺子的节日习俗。相传汉代的张仲景曾在长沙做官,他告老还乡时,恰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于是,他让弟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做成馅料,包成耳朵的样子煮熟,施舍给百姓吃。大家吃了以后,耳朵就都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就模仿这种做法,称之为“饺子”。
吃馄饨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九九消寒
冬至过后,我国各地将迎来“数九寒天”。所谓“数九”,正是从冬至这天开始的,每九天为一个“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民间流传着各种记录“九九”八十一天的习俗,表达着人们盼望长冬尽快过去、春天早些到来的美好心愿。
吃汤圆
在闽台及两广的部分地区,则有搓丸之俗。人们会以糯米粉拌水揉成团,搓成实心或加馅料的圆子,入水煮熟,祭祀先人,叫作冬至圆。同时,汤圆也寓有祈盼家庭团圆、诸事美满之意。
赠鞋
过冬至时民间有送鞋子的习俗。最开始是人工刺绣,大多数是给男子的礼物,帽子大多做成老虎和狗的形态,鞋面上绣的也是野兽;赠送给女子的帽子大部分做成凤的形态,鞋上绣的就是花鸟的图案。后来渐渐地变为舅姑给甥侄送鞋。
吃赤豆糯米饭
相传,共工氏有个儿子,作恶多端,最后在冬至这一天死去,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赤豆饭吃,用以驱邪避鬼,防灾祛病。
酿米酒
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冬至时节喝酒酿也是当地人的习俗。酒酿是苏州人家家都会做的一种甜米酒,加入桂花酿造,入口甜美,香气宜人。
二、地区性习俗
老北京习俗
清代时,有的旗人为了消灾祈福,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嫡亲姑表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码儿”或牌位,杀猪祭天,顺便祭“祖宗杆子”。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
台湾冬至“补冬”
漳台民间认为过了“冬至”就算又添了一岁,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凡外出者这天必尽量回家与亲人团聚,合家品尝“冬节圆”,谓之“添岁”。各家族还会聚集宗祠祭拜祖先,门窗、仓库等处凡人们以为有神的地方,都贴上一两粒“冬节圆”,以求诸神保佑居家平安。
山西“九九消寒”
从汉代以来,冬至时民间有涂染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称为九九消寒图。
无锡冬至“添岁”
无锡人对冬至很重视,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的前一天称“冬至夜”,一家老少团聚在一起吃冬至夜饭。如家里有人外出未归,要留个座位,摆副碗筷,象征性地盛些饭菜,以示思念。
泉州冬至谒祖
泉州人称冬至为“冬节小年兜”,过节时同样很隆重。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
苏州吃馄饨忆西施
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潮汕“卜九”
潮人把冬至当“小过年”,故称为冬节。祭拜祖先时,潮汕民间会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
上海冬至习俗
上海人说,冬至时晚上要早些回家,因为小鬼会出来活动。
福建“搓米时”
冬至是农时节令,在福清是个民间节日,叫冬节。冬节有两项民俗活动,都在冬至前一天进行,一是拜祖宗,二是搓圆。冬节前一天晚上全家男女老少围坐一起,点红烛,插搓米时,放鞭炮,然后搓糯米粉,把家庭节日气氛搞得暖融融的。
长沙做霉豆腐
长沙旧有聚族人于宗祠祭祖的习俗,届时杀猪宰羊,大办“冬至酒”。冬至日做霉豆腐,俗称“猫乳”,为长沙地方特产之一。
冬至习俗丰富多样,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和家庭的重视,也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