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长洪
副刊稿,我首创了“一鱼三吃”的写法。写副刊,我一般一个素材最少写两篇稿。简单说就是一个素材,从不同角度入手写。即使是同一个文体,因为着重点不同,投稿就多了一个方向。
这样可以让素材尽量发挥最大效用。这样的好处是,一个素材写的不同稿子可以多发好几家。
如何做到“一鱼三吃呢”?今天样文分析解析一下:
同样是写邻里关系,同样是写邻里热心温情的故事,角色不同,就可以写出不一样的文章。先看第一种,写别人:
邻居的纸条
下班回家,见门上贴着一张纸条,“儿子在我家。”
字迹认得,是对门老刘的。
敲门,老刘开了门,笑眯眯地问,下班啦?你儿子和我儿子在房间里一起做作业呢,我喊他。
道了谢,和儿子一起回家。问儿子,怎么不在自己家里,又跑对门去做作业呢?儿子说,早晨上学时,忘带钥匙了,妈妈又出差了,本来想打电话给你,让你早点回来,正好对门刘叔叔回家,看到我站在门口,就关切地问了我情况。刘叔叔就让我到他家里,边做作业,边等你回来。刘叔叔怕你回来找不到我着急,还在门上贴了张纸条。
这不是老刘第一次写纸条了。
收到老刘的第一张纸条,是刚搬来时。
那天搬家,因为没请搬家公司,都是我们自己搬,所以,有点乱,也特别累。这些年,因为各种缘故,我们搬了好几次家,每次搬家,就像打一场仗,身心俱疲。
我和妻子正在收拾,有人敲门。
开门,是一个陌生的中年男人。他说,我是你对门的,你们新搬来的啊?
我点点头。
中年男人问,需要我帮忙吗?
我坚定地摇摇头。搬过这么多次家,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自来熟的邻居。
那你们忙。说完他走了。
我和妻子继续收拾。妻子说,刚才这人还蛮热情的。我笑笑,太热情了,简直像个老娘们。
好不容易,把大件拾掇到位。坐下,小憩一会。
“咚,咚咚!”又有人敲门。
开门,竟又是那个中年男人!没好气地问,你还有什么事?
是这样的。他递给我一张纸条,说,这上面都是一些有用的电话号码,你们刚搬来,对这里的环境不熟,也许用得着。
我犹疑地接过纸条,瞄了一眼。他又说,最后一个号码是我的,方便联系。
他走了。我随手将纸条扔进了垃圾篓。
天黑了,妻子下厨做饭去了,我继续收拾。
忽然,妻子在厨房里喊,下水管怎么不通?水池里的水,都下不去了。
赶紧去看。水池里已积了半池的水,显然是下水道不通。这是一套二手房,买的时候,还真没在意,卖家也没提这茬。
捣鼓了半天,还是不通。妻子说,还是赶紧找个维修工来吧。可是,天都黑了,又是刚搬来,也不知道上哪去找维修工啊。
忽然想起了对门那个中年男人给的纸条,也许,那上面有维修工的电话?
从垃圾篓里翻出了那张纸条。一看,密密麻麻写满了一张纸,物业的电话、门口便利店的电话、快递公司的电话,保安室的电话、家电维修工的电话……居然真有通水管的师傅的电话!
电话打过去,果然是一个水管工师傅,专门帮人疏通下水道的,他答应马上就过来。
对门中年男人给我的那张纸条,帮了我们大忙。我将那张纸条理平整,压在了餐桌的玻璃下面。
我搬过来已经两年多了,那张纸条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那是对门的老刘,写给我们的第一张纸条。此后,偶尔又收到过老刘贴在我家门上的纸条,都是一些温馨提醒。
至今,我和老刘,也不是特别熟悉。我不喜欢串门,也不喜欢平静的生活被人打扰,老刘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也很少来串门或敲门。门口碰面了,或者小区里偶尔撞见,我们只是互相微笑着点点头,像众多其他似识非识的邻居一样。
但他给的那张纸条,我一直压在餐桌的玻璃下面,它给我们家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这张小小的纸条,是这么多年来,我从邻居那里得到的,最简朴也最温暖的礼物。
就在前不久,我已将纸条上的最后一个号码,存储到了我的手机通讯录里,它被归在我的朋友群组里,我给它取的名字是:“朋友老刘”。
再看第二种:写自己的故事
近邻胜远亲
作者 沈长洪
在城里买了新楼后,首先把乡下的母亲接了来。
母亲劳苦半生,一直跟土地打交道,我怕她适应不了,特意嘱咐她不要太相信别人,更不要随便把家里的信息告诉陌生人。母亲一脸诧异地问我为什么,我告诉她,城里不比乡下,这里住的,都是互不相识的人,所以一定要有防备之心。
母亲愣了愣,说:“在乡下有句俗话,叫远亲不如近邻,怎么到了城里近邻倒成了陌生人?”我说这就是城里的人际关系,大家奉行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原则,您以后慢慢就适应了。
有天中午下班回家,发现我们家客厅里多了一群人。有老有小,还有一堆的行李,母亲正在招呼他们吃水果,见我回来就对我说:“今天人多,多做点饭。”我以为是乡下的亲戚来城里看望母亲,便大张旗鼓张罗了一大桌子菜。没想到饭还没吃到一半,楼上的邻居就来敲门了。原来楼上没人在家,热心的母亲竟然把人家的亲戚领回了家。
事后,看着满桌子剩菜剩饭、一地的垃圾,我忍不住埋怨母亲多管闲事。母亲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嘴里小声念叨着:“近邻胜远亲,这可是乡下的老话了。”
这件事过去没多久,我发现母亲又开始忙碌起来。她整天拿着个本子在小区里转,不时跟小区里的人搭着讪,还不时在小本子上记着什么。直到有一天,我趁她去楼下散步的时候,偷偷打开了那个小本子。只见小本子上记得全是小区的楼号门牌,还有名字、单位、电话号码。
我正迷惑不解,隔壁的邻居来敲门询问母亲在不在,还递给我一张写着自家详细情况的纸条。邻居告诉我,母亲常见到有人来小区走亲访友,但很多时候会遇到主人不在联系不上的尴尬。于是母亲开始搜集大家的信息,以便有事的时候可以及时联系。
邻居临走时对我说:“您母亲可真是个有心的善良老人。”
听着邻居的话,不由想起了往事。记得小时候跟母亲随父亲外出打工,一家人租住在一间平房里。一个农家小院里住了好几家,不仅没有防盗窗,有时根本不用锁门。大家虽然来自各地,工作不同,但到了周末便会凑到一起聚餐,宛如一家人。父母平时去工作,在家休息的邻居就会帮忙照顾我们。如果有事回来晚了,他们也不用担心我们会饿坏,知道邻居会帮忙照顾。那时,常挂在父母嘴边的,就是这句“近邻胜远亲”。
如今城里的高楼大厦越来越浓密,却忽然感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来越远了。此时看着母亲的小本子,忽然意识到,原来是我们的防备之心越来越重,让心开始冷漠。而多了冷漠,也就少了人与人之间本应有的信任和关爱。
一天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说是母亲摔倒了。我急急忙忙赶回家,发现母亲已经被小区的邻居送到诊室检查完送回了家。客厅里还有几个老人正陪着母亲说话,见到我便安慰我说:“安心回去上班吧,你妈有我们这些邻居照应,放心好了。”听了这话,让我既感动又惭愧。
母亲幸福地笑道:“近邻胜远亲,这老话没错的!”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落雪尘,副刊写作上有什么困惑,可以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