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互联网保险普及以来,人们接触保险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许多人都开始主动给自己和家人购买保险,而保险的产品形态也愈加多样化,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如何在这乱花中挑到最合适的产品似乎成了重中之重。
于是,接到的咨询常常就是这样:
壹
人们对产品的关注远远超出于“我为什么要买?”的问题,而深入挖掘为什么买,却常常得到的答案是“觉得应该买,挺重要的我知道,身边的人都买了。”
然而购买后,因为产品和预期不匹配,又常常导致需要时无法赔付,最终感叹一声"保险都是骗人的!"
再或者保额没买够、误把理财当保障,在事故发生时赔付的额度完全不足以弥补损失,事后感叹一声“聊胜于无”。
这些年来,保险被过度“妖魔化”和“神化”,似乎走进了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消费者的愤慨:保险无用论,保险都是骗人的;
一个极端是代理人的过度神化:人一辈子得病的概率是百分之百,这个东西好,买了啥啥都能保;
而冷静下来,站在客观的立场去看待:保险是一个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
贰
既然是工具,就得知道如何去用,那在使用前,就得知道自身的风险都有哪些,而哪些是最不能承受的大风险需要先保,哪些风险相对可以暂缓,哪些风险可以自留;先弄清楚自己要什么,再去找对应的产品,这样买,就肯定不会出错。
因而,建议的购买流程是:
1、先审视自身风险
2、为了解决这个风险我愿意付出多少金钱(预算)
3、挑选能解决我问题的产品
4、找到合适的保险顾问
而找到合适的业务人员可以在任何步骤进行,甚至一个好的顾问可以直接帮助你梳理清楚123。
举个自身的例子,我第一次有买保险的念头,是在公公被确诊癌症之后,那个时候精神受到极大的冲击,第一次觉得疾病离自己这么近。瞬间想到的是先生,我说,如果将来你生病,我真的不知道要怎么撑下去;
怎么撑下去?足够的钱可以让我做到;去哪找那么多的钱?买保险。买什么?买重疾。
OK,第一张保单,重疾险。
过了两年,孩子出生了,家里的经济条件也增长了许多,一次开车在高速上,忽然很害怕自己和先生出点什么事情孩子怎么办,我不担心孩子生病,但我担心自己和先生出事了没人养育孩子;
谁能帮我养?钱可以;要多少钱?去哪里找?买保险。买什么?意外和定期寿险。
公公出院后,后续的治疗全靠靶向药,而这些药社保无法报销,住院期间因为是来省里治疗报销的整体比例不足百分之五十;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医疗险。
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走了许多的弯路;但到现在,保险是切实解决了我实际问题的。我很清楚自己买的是什么,在发生什么样的风险时它可以替我规避,我不希望用上,但它让我安心、踏实、无后顾之忧。
最近上的法商课程,非常喜欢老师赠与的一句话:
只有在春风得意时布好局,才能在四面楚歌时留退路;
而保险,就是那条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