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掌握本文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2.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掌握本文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有没有注意到,当把一棵大树锯倒以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树墩的横断面上有一圈一圈色泽不一、大大小小的同心环纹。有经验的人通过观察这些环纹就可以说出这棵树的年龄,凭借的是什么呢?
大树是用年轮记录自己生命的脚印。其实,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更替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那么,岩石又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让我们走进《时间的脚印》来探寻答案吧。
二、作者及其他
陶世龙(1929—),四川安岳县人,我国著名科普作家。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ft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目标导学一:预习检测,积累字词字词
踪迹()腐蚀()浑浊()
山麓()粗糙()龟裂()
帷幕()刨刮()沟壑()
楔形()钟鼎文()海枯石烂()
[if !supportLists]1. [endif]释词
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碎。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梳理内容
[if !supportLists]1. [endif]认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贴小标题:这些小标题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相应段落的开头
【明确】
(1~5):“时间漫谈”——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进而提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寻。
(6~21):“石头的毁灭与新生”——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一规律入手,详尽说明岩石“烂”与“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22~29);“石头上的故事”——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
(30~31):“读懂记录,造福人类”——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2. [快速通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1) 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呢?
【明确】承上启下,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方式的探寻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明确】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总括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
(3)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明确】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4)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明确】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说明化石是怎样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目标导学三:细读思考,深入理解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明确】本文标题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2.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
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明确】: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文题“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长短”的意思。
3.自由读1-5 自然段,说一说:
【明确】
(1) 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钟表和日历
(2)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铜壶滴漏
(3)本文中提到的岩石有什么作用?它是大自然用来记录时间的
4.自由读6-21 自然段,分组讨论:
【明确】
(1)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2) 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
(3)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明确】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思考。岩层厚度:1 米厚(3000—10000 年);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5.自由读22-29 自然段,分组讨论:
(1) 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明确】
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2)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明确】
①地壳的活动;
②气候的变化;
③古代生物的状况;
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3)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明确】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6. 细细品味最后一段,说一说:读懂岩石记录有什么重大意义?
【明确】
“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目标导学四:精读体悟,品味语言
第一组句子:准确严密
1.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把“爬”字改成 “流”字可以吗?为什么?不好。用 “爬”字,形象生动,而且显出移动的缓慢
2. 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把“胶结”改成 “粘合”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用 “胶结”准确地表明了泥沙变成岩石所起的变化
3.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 在最下面。
把 “躺”字改成 “铺”字好吗?为什么?不好。深入探究 “躺”字,与“平卧”呼应,且形象生动。
第二组句子:生动有趣
4、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他们与岩石的敌对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的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5、狂风来了,洪水来了,冰河爬来了……
排比句,生动的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描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4.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或被动性,生动有趣。
5.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拟人手法,用“躺”形容岩石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的说明了岩石的形成过程。
6.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
比喻,将冰河比喻成铁扫帚,生动、形象,写出了冰河的破坏力之大。
第三组句子: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说。
【明确】
1、举例子。在讲到人对岩石的破坏时,举了建筑兰州铁路时,一个山头几分钟就被炸掉的例子;在讲到泥沙沉淀的后果时,举了我国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的两个例子。这些例子都很简洁,有力地说明了问题。
2、打比方。如课文中在说明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刮风沙比作“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在说明海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冰河缓慢地移动比作“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生动形象。
3、分类别。课文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时,说明岩石保存了更多的历史痕迹时,都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导学目标五:深入探究,感悟主题
1. 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主题?
【明确】
没有偏离主题,原因:①增强文章吸引力,使人联想到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也会很有趣;②这是一种做铺垫的写法,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有如此奇异的,那么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会更奇妙,更具内涵。
2. 从本文的说明顺序和探索意义上谈谈你所获得的启示。
【明确】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同时我们还知道岩石原来也能记下时间,岩石就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其实岂止岩石?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刻内容的史书。陶先生不过是给我们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来造福人类
3. 本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你由此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大家讨论讨论,然后踊跃争当中心发言人,谈谈大家的认识。
4.请概括主题
【明确】
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
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