杲杲冬日光,明暖真可爱。移榻向阳坐,拥裘仍解带。沐浴过白居易的冬日暖阳,今日同样沐浴着我们。当日让他拥裘解带的太阳,今日把我们推出家门,带到了安山古道上,去一览冬日江南的盛景。
安山古道位于镜岭镇西南,我们从小泉溪桥开始,一路迎着太阳往安山村方向行进。
这条山间古道颇为平坦,有青石板,有鹅卵石,与小泉溪并行,一路蜿蜒向前。
古道旁就是一畦一畦的茶树始终相伴,因是冬日,没有茶农劳作,墨绿色的茶树繁茂、整齐,茶枝上有茶花朵朵,那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鲜活美丽,总让我觉得这朵花是甜的!
太阳底下的茶树枝枝直立,被阳光一照,似乎披上了一件白色的绒衣,闪着细腻的光芒。绒衣下,似乎能听到它们对阳光的呐喊,那流淌在叶脉间的不仅是营养,更是生命的喜悦。
当然最吸引眼球的,还数河底的水草(青苔和水草,不知哪个称呼更合适),仿佛春天里醉人的一抹翠绿,熨帖你的心灵。不知它们是如何做到的,但它们就这样在河床底石头上扎下了根,任溪水浅浅,或随流水招摇,或我自岿然不动。陶醉于这抹绿,我竟像是看到了孙大圣,劈头盖脸毛发生长,每一个毛孔似乎都写着不屈与战斗的豪情,这抹绿越发可爱起来。
裟婆谭其实不是这条路上最好看的谭,可是这潭水蕴含的那抹蓝绿色,却让我想起读到李白的一首诗。“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鸭头绿为何色?可不就是眼前的这一湾潭水吗?溶天空之蓝,化青山之绿,恰到好处的青色呀!醉眼迷蒙的青莲,看到这一潭青绿的葡萄酒,是不是要豪饮三百杯呢!
从裟婆谭前行二三百米处,水边有一棵枫树,叶落已过半,红黄的枫叶偶尔无风自落。斜出的树底下,五块顽石组成完整的茶几和座椅。在这狭小的山谷里,它们就这样被高山围拥着,被暖阳呵护着。坐在树底下,闭上眼睛,感觉阳光一丝一缕被我深深吸进胸腔,畅行五脏六腑,它们走到哪里,就把温暖与治愈带到哪里,妙哉!
安山村脚下,双溪汇合,道也分两条,一条通往护国庵和建国村,一条通往安山村。这些古色古香的名字,加上田间小道,恍惚觉得这里就是一个世外桃源,横刀立马的将军弃甲归田,没有了刀光剑影,只有这方寸间的云深不知处。
我们就这样一路欣赏一路遐想,将大自然的缤纷多彩收入眼底。不过这份美妙,又怎能少了人的参与。路上偶遇一对夫妻,说要跟我们同行,我以为会有愉快的交谈,却发觉这两人跟我们没话也就算了,甚至各自掏出手机,各刷各的,哪处坐下就哪里玩,很快就消失在了我们视线。后来迎面碰上从安山村下来的一对夫妻,也跟我们打听路程,两人手牵手一脸微笑,虽也人到中年,却自然又和谐,问路也变得很愉快。人生百态,纤毫毕现,无处可逃。
还有田间和路上劳作的农人,面对陌生人,却像熟人一般,自然搭话。挖土找红薯的大妈炫耀自己的收成与打算,浇水的大叔问候我们的来处,扛木头的大爷自然谈起对肩膀上木头的处置。他们年纪都不小,扛木头的大爷甚至七十几岁了,但他们看起来都健旺得很,这让爬个坡就累得气喘如牛、咳嗽不止的我又羡慕又感慨,勤劳又艰辛给了他们磨砺,同时也给了他们一副好身体,上天果然是公平的。
冬天徒步安山古道,一路暖阳融融,一路蓝天青霭,一路山清水秀,一路溪水浅浅,一路心旷神怡,冬天用它最朴素的姿态,演绎了最绚丽的色彩,此心安处是吾山,果然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