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樊登老师和张萌关于《人生效率手册》的访谈,在节目的最后樊登老师问张萌:“你这样的人生累不累?”张萌:“我身边人也有这样的一些疑问,但我跟她们说我找不到第二种更好的生活方式和活法”。
我看过张萌某天的行程安排,可以看得出张萌的一天安排的非常紧凑,并且她应该都做到了。我挺佩服她的,然而,佩服之余,我头脑中浮现的第一个想法是:“我做不到”。但我是不是也太没有规划了?即使你做不到,可平时是不是也太随意了?
去年寒假时,我想写篇小论文,原计划是2月22日前完成,可直到4月30日才将初稿发给导师,我足足拖了两个多月,而且还写的自己都不满意,这意味着什么呢?我这半个学期什么也没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关系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转变,还是过得太随意了,太没有目标了,也没有具体的行动方案与评价机制。
2016年9月1日,星期四,我跟往常一样打开优酷观看罗胖的节目,这一期讲的《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看完节目,我捏了把汗,如梦方醒,深刻意识到中国的社会阶层分化越来越严重,也在逐渐的固化,阶层的上升通道正逐渐变窄。在节目中,让我触动最大的一点是罗胖对北欧穷人阶层的描述,北欧的社会福利应该属于世界上最好的了,穷人即使不用工作也不用为温饱忧愁,按理说应该有点追求,有点梦想才对,可事实是什么呢?绝大多数穷人毫无斗志可言,没有一丝进取心,用两个词来形容就是死气沉沉,暗无天日,生活似乎也失去了意义。如果是这样,那我们还会羡慕他们的生活么?在底下的评论区,我看到这样的一句话:“由于认知存在差异,乞丐一般不会嫉妒百万富翁,而是嫉妒比自己混得更好的乞丐”,我也曾听过这样的话语:“哪天是富有了,我要拿钞票抹屁股”,这或许就是思维和认知方式上存在差异吧。过去穷人的健康问题一般都是由于过度劳作而造成的,而现在呢?是因为懒惰和放纵,放纵这个事一旦开始,便很难回头。而在看看富人阶层和中产阶级的人,他们在做什么?陪孩子读书,培养孩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又怎么不会造成分化呢?根据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在樊登和张萌的访谈中,张萌提到她母亲是个非常优秀的女性,对她的影响很大。在初中的时候,她问过她母亲这样一个问题:“我天天的时间是被学习设定的,我还需要时间管理么?”,她母亲对她说:“人是有主动性的,如果你不能主动的改造自己,你就会被改造”,然后,她瞬间发现她其实是可以掌控一些时间的,比如早起的时间。从这也可以看得出,张萌从小接受到的家庭教育就非常好,从小就养成了很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按照吴军老师说的,假设如果社会有一百个阶层,你觉得你现在大概处于哪一阶级?你需要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能更上一级?你需要用什么去换取?同时,你也需要知道,可能比你高十个阶级的人只需花你80%的时间就能做成跟你一样的事。那么我们该如何突破阶层呢?我们应该认识到,底层到中产,需要的是技能教育;而从中产到精英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仅跟素质教育有关,而且还跟家庭的思想观念有关。
那么我缺的是什么?技能。如果连基本的技能都没有,又何谈大局观呢?
张萌第一次高考,考上的是浙大,据说,她为了当08年奥运会的志愿者,而在浙江无法实现,她不惜再考一次。于是她第二次参加高考,最终上了北师大,接着硕博连读。期间,为了训练她的英语技能,她每天五点钟起床,最终英语技能全面提升,也如愿成为了奥运会火炬手。而现在,她依旧保持了每天四点起床的习惯。在钦佩之余,我也意识到,自己没她那份狠劲,也没她那份坚持与自制力。可难道就应该这样混吃等死么?在看看身边的人,你过得也人家珍珠那么充实,也没有像她那样会“赚钱”;你也没有罗伟杰那么专注。
牛人之所以成为牛人,是因为他们具备了某些品质,而你没有。
自认为懂得挺多道理,可谁不一样呢?你缺的是技能,而不是道理,或者方法。怎么才能达到相应的技能训练效果呢?我想刻意练习应该是最有效的途径了吧。从认知到践行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而且看起来也并不那么容易,可也没那么难。
好的品质并非挥之即来,好的习惯靠点滴积累。